閩南網1月12日訊 泉州市區中山南路僑光影院旁,有一條看起來不起眼的窄巷子——豆生巷。
這脆生生的巷名,得名于巷子人家從事的“洗豆芽”行當。本以為這會是一個不知始自何時的傳說,卻幸運地在巷子里找著了當年洗豆芽人的后人。
豆生巷口,劉師傅的修鞋攤,一擺就是20年
而另一份驚喜是,“豆生巷”這般小眾的地名,在泉州市區,竟還藏了個“雙胞胎”。
在1999年福建省民政廳編寫的《福建省地名全冊(中)》里,另一條豆生巷地點在泉州市區“新路埕中段北向”,標準名稱為“投生巷”,別名、又名、曾用名一欄標注著“豆生巷”。
“正牌”豆生巷的老住戶陳順輝聽說可能還有另一條“豆生巷”,搖搖頭說不可能,據他所知只有中山南路這一條。
繞著新路埕附近三兩圈,附近一家修車鋪的師傅說,“好像是有的,應該在象峰巷那一帶”;象峰巷附近的三位老人紛紛搖頭,“豆生巷在中山路”;象峰巷附近的三朝巷街坊幫忙打聽,得來的回復是,“似曾有耳聞,確切位置不清楚”……
如此,另一條豆生巷,云里霧里讓我們也迷失了。如果您知道這條位于西街、新華路附近的豆生巷,我們很期待您來為這對路名姐妹花補上另一半的傳奇和故事。
老規矩,以下是聯系我們的四種方式:電子版來稿發送至郵箱1501629725@;手寫版來稿平郵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口述請撥海都熱線通95060;微信聯系請關注公眾號“花巷”。
紫泉仍在,水質已洗不了豆生
70年代以前 即便是隆冬 也守著紫泉洗豆生
一輛電動車在我們身邊停了下來,一聽我們是來探尋豆生巷的掌故,他打開了話匣。
他是陳順輝,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除了年輕時上山下鄉離開家外,一直都住在豆生巷里。推開豆生巷2號的木門,陳順輝領我們進入院子,院子的左手邊就是一口井水。井盤是上世紀60年代再砌高起來的,井口寫著“紫泉”二字。紫泉,就是源源不斷為洗豆生供水的那口老井。
講起洗豆生,那真是一項累活。他還記得爺爺奶奶和嬸婆三人洗豆生的情形。首先,將綠豆洗干凈裝進陶缸里,填滿水,再用稻草塞住缸口,這是第一步;之后得定時換水,裝綠豆的大缸非常沉,灌上水有八九十斤重,一個罐能生產四五十斤重的豆生。豆生的生長周期約一周,這一周里,每隔一兩個鐘頭,就得把大陶缸里的水換一遍。即使在隆冬的凌晨,也要這樣守候著,一點懶都偷不得。如果沒有及時補水,缸里的溫度一高,豆生就會爛掉。
陳順輝說,并不曉得家族洗豆生的行當究竟始于什么時候,或許爺爺的爺爺那時候就開始了。家里早先保留著上百個洗豆生的陶缸,每天都有一批豆芽賣到市場上,生意挺不錯的。公私合營以后,家里洗豆芽的行當并入蔬菜公司。打那以后,豆生不做了,陶缸只剩下一兩個。
上世紀60年代,泉州干旱,紫泉井里的水卻不干涸。陳順輝說,伍堡附近的居民,還有附近泉州商校的師生都來家里取紫泉水。或許是出于對古井的感恩,后來由社區、商校以及他們家,共同出資修繕紫泉。原本家中還立有一方石碑紀念修井事宜的,后來石碑也沒了。但讓人遺憾的是,井雖然還在,但離公廁化糞池太近,井水只能用來拖地板、擦桌子了。
陳順輝說,“紫泉”得名于“紫江街道”,這是伍堡社區的舊稱。
80年代中 窄窄的豆生巷 水貨市場熱鬧得咧
“吃遠芳,看僑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泉州最流行這樣的休閑方式。這附近還有熱鬧的南門百貨、福人頤飯店,豆生巷里的老厝邊見證著“南門兜,擠燒包”的熱鬧景象。緊挨著的豆生巷,在上世紀80年代還曾有兩三年熱鬧的光景。
陳順輝說,小巷雖窄,但四通八達。這竟催生了水貨市場,那時候服裝、布匹、手表、三用機等境外水貨,紛紛到豆生巷擺攤設點,小巷擠得水泄不通。那時還是計劃經濟的年代,人們購買大米、糧食、布料等都還要憑票證,不過這樣的局面持續不到兩三年,小販們就挪到專門的小商品市場經營了。
豆生巷里還有位95歲高齡的楊阿婆,可惜阿婆聽力不佳。照顧她的護理工說,阿婆精神好的時候,倒是常常念起豆生巷以前的模樣。陳順輝覺得這些年泉州城市變化非常大,但是他眼中的豆生巷始終是原來的模樣,時光在這里似乎過得很慢很慢。
按門牌標志,豆生巷現在還有十幾戶人家,以前有打石的人家、油漆師傅、裁縫的鋪子和住家等。若不往巷子里走,很難發現泉州樂器廠竟藏身于此。
緊挨著豆生巷的,是赫赫有名的僑光電影院。早些年小孩以5分錢、1角錢的價格能看到一部電影,大人票價大約2角,豆生巷里的厝邊要去看電影,只要從小巷穿過就到了。正對著豆生巷巷口的,還有泉州1949年前首屈一指的高樓——劉勝裕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前泉州著名的五金、顏料、油漆店,這個制高點后來不斷被新的高度取代。不過樓高4層,四樓西南角還聳立著一座亭臺,十分洋氣,至今仍是中山南路上的重要一景。
90年代末 修鞋的劉師傅 巷口一坐就20年
和封閉在陳家的那口紫泉不同,豆生巷靠近中山南路的巷口還有兩孔相通的水井。露天的兩孔井,緊挨著巷口的墻壁,與修鞋的劉師傅每日相伴,成了豆生巷20年來不變的“新景觀”,不少游客甚至以為,這兩孔井就是當年洗豆生的井。
劉師傅說,這幾年來不時有記者來采訪他,一不小心差點還成了“網紅”。去年國慶節時,有游客經過豆生巷,竟把他修鞋時的照片發到了旅游網站上,聽說點擊量還不少。要不是來修鞋的顧客告訴他,他還被蒙在鼓里呢。劉師傅偶爾得閑,也會給這些來豆生巷的游客當當導游,介紹一下小巷的故事。
“在這里一坐就是20年!”劉師傅感嘆,需要修鞋的顧客沒以前多了,當然,像他一樣堅守修鞋攤子的師傅也沒那么多了。這是劉師傅自己的感覺,其實他一直在豆生巷口,許多老顧客大老遠都跑來讓他修鞋。
堅守的修鞋人,和不變的豆生巷風景,已經渾然一體。(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