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4日訊 豐澤北峰街道群峰社區里,面朝著清源山系,有個角落叫前山村。
因為泉州軟件園建設,前山村的村民騰屋讓地,還剩下約原來規模的四分之一。
“我們曾住在這座小城郊外山下的小小村莊里。這是個容易讓人滿足的地方:清晨被小鳥吵醒后我就榨一杯橙汁,開始畫草稿和寫策劃案。偶爾和朋友驅車沿著潘山公路,去附近山上拍很多漂亮的云朵和蘆葦……”
泉州青年插畫師吳少鵬用柔軟的筆觸,向我們推介他的家鄉——前山村。
一定要去看一看??催^少鵬的推薦后,我這樣想。
前山村最古老的房子
綠油油的瓦礫堆,她佝僂著背
村里殘留著不少破敗、坍塌的房屋,這些地方將來或許也要消失不見;平日里,只有偶爾在村道上走過的中老年人……哪里有少鵬眼中那樣閑趣的鄉野風光呢?倒是從瓦礫堆旁生長出來的青菜、果樹讓人眼前一亮。
70歲的阿秀阿婆佝僂著背,在大片綠色果蔬中忙碌著。家門前的三四分菜地,是她和老伴在鄰居拆遷后的荒地上耕作起來的。青蔥、韭菜、香菜、胡蘿卜、苦菜等,家里人都吃不完。還有油柑、火龍果、甘蔗、木瓜,長勢喜人。算起來,這片地種了十幾種果蔬呢,綠油油的菜地在冬日里也一片生機。
阿婆耕作的瓦礫堆里,還可以見到花白的長形條石,那是鄰居老厝拆遷后留下來的大石砛(老厝的石臺階)。以前的夏夜,和老厝邊扛著小凳子到院子前納涼,沒有空調也涼風習習,厝邊們搬走了,阿秀阿婆還在村子里暫時居住著,心里不免有些孤單。倒是房前屋后圈養的雞鴨,旺盛生長的果蔬,每日打發著她的時間。
插畫師吳少鵬
前山前山,說的是美人江山呢
72歲的陳阿婆是個會說故事的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是村里為數不多能進城念中學的姑娘。
陳阿婆腦海里保存著許多和前山有關的傳說,經常向兒孫們說起。前山村以前有“丹鳳朝陽”的好風水,附近有被人俗稱為“雙乳峰”的雙陽山,配合著好似美人額頭、眼鼻的山形,活脫脫的一幅“江山美人”圖。
前山村還流傳著明代江夏侯與當地的恩怨。泉州人傳說,朱元璋在位時,欽天監奏說:“臣昨夜觀天象,閩南有五氣。”朱元璋信以為真,便令江夏侯周德興南巡,暗察凡有可能兆出天子的風水地,概以破壞,斷其龍脈。泉州人說江夏侯破壞了泉州十八處的“天子地”。他雇人挖掘山體,破壞了前山村原有“丹鳳朝陽”的好風水。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經過數十年的建設,附近好似“龍脊”的山頭的確是漸漸被削平了。
陳阿婆還依稀記得,前山村附近古墓不少。有被稱為“戲子墓”的地方,傳說是古代有權有勢的官人拿活人殉葬。還有不知是哪個朝代的忠臣被害,后來平反昭雪,皇帝御賜金頭。為了隱瞞金頭的去向,避免被人挖走,皇帝決定在泉州七個城門造七個墓地,以掩人耳目。而前山村這里保留的,是真正的忠臣墓。
附近有個地名叫“墓庵”,傳說是看墓的后人居住繁衍而來。陳阿婆說,以前真有膽大的人去挖古墓,據說墓里的尸體依然保存完好,身里還用水銀防腐。她還親眼見過有人拿那一顆顆水銀回村里玩耍呢,而且附近的確出現過不少大大的石人、石馬。
鳥母鳥仔,這里的棋牌獨一枝
陳豐收今年62歲了,我們遇見他時,他正在為家門口的菜園修葺圍墻。他家不遠處有廢棄的戲臺、古井,還有兩棵年過300的老榕樹。這附近曾是村子的核心區域,每到夏天午后,總會聚集不少來話仙、納涼的老者和玩耍的孩子們。前山村至少有三種與眾不同的玩棋牌的方式,都在那老榕下進行,于是陳豐收漸漸也學會了。
前山村的人玩棋牌,被叫做“押直”(閩南語音譯)。玩者用木頭塊或者小石頭做棋子,在一塊長1.8米、寬1米的厚石板上進行。石板上刻有三種形式的棋盤,有長方形的,有類似龜殼般圓形的,還有一種被他們俗稱為“鳥母鳥仔”的玩法。
吳少鵬說,小時候看,似懂非懂地會了一些,但是根本沒記住。陳豐收和吳少鵬都說,這三種玩法在其他地方沒見過,甚至是隔壁村也沒有。他們隱隱覺得前山村的玩棋牌方式或許和古老的占卜之術有關。早年只有上了年紀并且讀過私塾,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老人才掌握這些“非主流”的玩法?,F在前山村會這些獨特玩法的老人也不多了。
奶奶講過的故事 教過的歌 住在我的鄉愁里
鄉愁就是,我們住在城市里,周末割草整理花園,青草汁散發出和小時候水稻田剛收割完后的那種味道。
想起我們曾開心地跟著年長許多的村里少年,推著裝滿稻谷的小板車,渺小地走在秋天干凈透明的大大天空下。清晨的鳥叫聲從樹上被清爽的風吹下來,以及那年我讀高中,踩著單車開心地走過水田邊窄窄的巧克力色泥路。那晚我們一起看了村子里最后一場戲,遠處支離破碎的社戲散場的敲鑼打鼓聲,被風吹著往更遠的地方。
前山村里有兩棵300多年的大榕樹,是夏天乘涼的好去處,樹下有一塊近噸重、2米長的石頭,上面刻有各種古代的格子游戲:“押直”、走龜殼等。小時候玩累了就在大榕樹下的石頭上睡著了,所以特別懂三毛的這首詩:
記得當時年紀小
你愛談天我愛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
風在林梢鳥在叫
我們不知怎樣睡著了
夢里花落知多少
后來我也曾在快結霜的晴冷的冬天早晨,提著籃子到潮濕的菜地里拔蘿卜、割韭菜,煮一碗熱的面線湯。奶奶總能把菜備好,等在我們驅車離開的路口。
告別了那樣子的鄉村生活,我想將來我會買一臺帥氣的跑車,住在像患有嚴重潔癖的高層建筑里,但我仍會深深記得奶奶講過的故事和教會我們的歌。[吳少鵬(插畫師)]
鄉愁聽得見 掃碼找花巷
插畫師的一曲鄉愁聽下來,我醉了。
風在林梢鳥在叫,夢里花落知多少。你的地名記憶,一層層剝開來,想必也如剝洋蔥,會鼻酸,會落滿溫柔的淚。
以下是我們的四種投稿方式:電子版稿件請發送至郵箱1501629725@;手寫版稿件請平郵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口述請撥海都熱線通95060;關注公眾號“花巷”投稿,你還能在微信上聽到你的鄉愁哦。
最后附送一個大大的彩蛋,今天掃碼關注花巷,能聽到英溪之濱最美的“石頭街”??煸囋嚢伞#ê6加浾?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