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里儲存6000個代碼
蘇清波覺得,自己并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是執著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其實,早在上大學之前,蘇清波就與記憶術結緣。高二時,他嘗試著將每一頁課本拆分開,通過記住每一頁上的圖案,再鏈接圖案旁邊的文字,從而更高效地記住書本上的內容。這樣的記憶方法,也確實取得一定的效果,相比從前的死記硬背,他對課本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
這種方法,來自他的歷史老師王忠誠。“我自己也是文科生,所以在大學的時候,也看過類似的書籍。”王忠誠回憶,當時看學生們一直在為背誦的事情發愁,他就在開學不久的一堂課上,偶然間提到這種小技巧,“也沒想到他這么癡迷”,其他學生好像沒放在心上,只有蘇清波,在下課后主動到宿舍找他,一直請教關于記憶術的東西,還會自己去找書籍研究,“當時就看得出來他的那股執著勁”。
雞排的動力
正式接觸記憶法,起源于大三。當時,蘇清波正準備考研,期待能找到高效學習的方法,于是從書店買來一本全球頂級記憶大師多米尼克·奧布萊恩寫的書。按書中的方法進行訓練,很快就能記住一副牌,蘇清波也沒想到,這個為考研進行的準備,反而讓他放棄考研。
一天在宿舍,他和舍友打賭,如果他能在3分半內記住一副牌,舍友就出去買雞排。他贏了。后來,這成了寢室常玩的游戲,賭注還是雞排,但舍友們一直壓縮時間,“有贏有輸”,他也在游戲中度過最初的訓練時光,直到最后,不知不覺,他已可以在30秒內記住一副牌。
他說,現在看,這本書有不完善的地方,不推薦初學者看,通過這本書,他知道有世界腦力錦標賽,于是決定放棄考研,專心訓練準備參賽。
這個決定,遭到父親蘇衛明的反對。蘇衛明生在泉州臺商區后蔡村,小學沒畢業,便跟著伯父四處做木工。他說,村里泥水匠的孩子繼續做泥水匠,木工的孩子繼續做木工,“永遠翻不出去那堵墻”。當年,清波以嘉惠中學文科班第一的成績考進集美大學,他覺得考研,是改寫兒子命運最好的辦法。
父親的反對,在蘇清波預料之中。一有時間,他就拿起撲克牌倒騰。奶奶回憶,當時清波回家時,每天都會拿著一副撲克牌在玩,還讓她打亂順序,而后用另一副牌排列出一模一樣的順序。她看不懂,但心疼孫子,“看他那樣記,應該很費腦”,她也幫不上什么忙,只好煮些好吃的讓孫子吃。
蘇清波最后也用自己的技術,讓父親服氣。他拿出三副撲克牌,由父親打亂順序,在短時間內記住,然后將順序逐一說出。這讓蘇衛明難以置信,態度有些動搖。為打消父親的顧慮,他還讓父親在紙上寫100多個數字,花1分鐘看了一遍,又完整念出來。蘇衛明這才同意。
父親的驕傲
蘇衛明之所以同意,也跟他對兒子的熟悉有關,“他的個性就是這樣,他會去做,肯定是很有把握了”。
在他的印象中,清波從小就是個讓人省心的孩子,做出來的事,也讓他隱約感覺,自己的這個孩子,與一般孩子不太一樣。清波的學習成績,從沒讓他擔心,而且清波從小對圖像就很敏感,喜歡畫畫,參加過許多的美術比賽,得了不少獎,這讓他很欣慰。為鼓勵孩子,他把清波的每一張獎狀,都仔細地收集起來,買來一些木料,利用自己的手工技術,把這些獎狀裝裱起來。為了讓裱框顯得美觀,他還在裱框雕上一些漂亮的圖案并上漆。
因為工作調動,到清波上初三的時候,蘇衛明從晉江回到臺商區老家。“現在想來,也算是失誤吧。”蘇衛明說,當時擔心清波在晉江上高中,兩地奔波勞累,就讓兒子回老家參加中考,卻因為一時間沒適應,中考失利。當時在老家,要上最好的高中,需要1萬多元的擇校費,蘇衛明已經在籌備,但清波卻主動找到他,說“沒考上就是沒考上,買進去也會沒面子,就算不上最好的高中,憑借自己的實力,也能夠脫穎而出”。
蘇衛明聽了也很欣慰,“小孩子有志氣,我們干嗎去攔他呢?是吧!”
走在路上的人
蘇清波坦承,自己的記憶法,確實與從小對圖像的敏感有關,記憶法的原理簡單,但要精通,就必須不斷練習和記憶自己的一套編碼和地點。
如記憶撲克牌,他會把“紅桃A”比做蜈蚣,每張牌賦予新形象,這是一次編碼過程,再想象這些東西放在自己房間的某個位置。“一旦發現記憶的編碼不好用,要不斷優化”,如99原來編碼為舅舅,經常出錯,換成“冰凍的冰塊”更好用。
他清楚記得學校和老家所有房屋的擺設,他腦子里已儲存6000多個代碼。他把要記的東西變成圖片或者物體,放在屋子的某個地方,如門、桌子、椅子等,然后想象畫面,將編碼和地點聯系起來。如數字9900,00是望遠鏡,99是凍住,假想在門上一副望遠鏡被凍住,這就是一幅記憶畫面。
記憶數字時,就可將數字每兩個拆開,從音、形、義上加以聯想和記憶,如12(嬰兒)、13(醫生)是從讀音上聯想,22(鴛鴦)是從外形上想象。蘇清波說,記憶法原理很簡單,就是把已經記住的東西,運用一定的順序進行想象、聯想和連接,因為想象和聯想強調了圖像,所以效果非常明顯。
而在記憶的過程中,他還特別強調“越生動越好”,每一次記憶的圖像,在他腦中亦并非一張簡單畫面,而更像是活生生的動態畫面,這也會讓記憶過程更加有趣,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這么牛,是刻苦還是天賦?”被問到這句話時,蘇清波清清嗓子:“首先,我不覺得自己牛,我只是個普通人。其實刻苦還是天賦,是個偽命題”。
他說,自己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是比較執著地干一件喜歡的事。初二時,他和姑姑去北京探親,白天坐公交車經過天安門。到天安門看升國旗儀式一直是他的愿望,他告訴姑姑第二天凌晨3點,他要起床去天安門。親戚家住在豐臺,坐公交車過去還得2小時,何況凌晨時根本沒有公交車。姑姑壓根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清波卻記得清楚,凌晨起床,翻身躍上自行車,在黑暗里憑著白天的印象,騎到天安門。
未來,蘇清波想帶一支福建隊伍出來,畢竟福建在記憶術這方面還是比較空白,但無論未來能走多遠,他會努力踐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他只是走在路上的人。(海都記者 花蕾 張凱航 攝影 黃謹 編輯 劉榮寅 視覺 張娟 立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