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第101期
新生代蝸居學區房
就讀泉州師院附小的孩子和母親住在學校附近的小山新村,這里樓房大多建于上世紀70年代
閩南網9月5日訊 開學了,終于如愿讓女兒讀上了廈門市濱東小學一年級,可林女士夫妻的“苦逼”日子才剛剛開始。只有39平方米的小房子,幾乎沒有夜生活,女兒睡后除了睡覺,就只剩下黑暗中的手機了。周邊沒有配套車位,每天都要為了找車位發愁,每月交罰違停款就要上千元。
在泉州市區,曾女士為了讓兒子可以多睡半小時,她放著在坪山路的大房子不住,直接在泉州師院附小附近,花2600元租了一套兩居室的老房子,還要在寒暑假空置近4個月,白白浪費1萬多元的租金。
開學季伊始,在泉廈兩地,還有許多像林女士、曾女士這樣的70后、80后乃至90后新生代家長,開始著蝸居學區房的日子。他們大多受過較好的、系統完整的高等教育,更開闊的視野、對教育更深刻的認識,也讓他們對教育資源更關注、更挑剔,古時“孟母三遷”式的求學之路,似乎更符合他們的心境,也更像家常便飯一樣隨處可見。
身為80后,我承認我也不例外。以前,我也可以像專家一樣,點出這種擇校熱背后的種種問題和誤區,但是當身為父母之后,角度和立場隨之發生改變,還是落入了要給孩子找更好學校的老路。但我們的教育理念可以更成熟、更完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一味地給予,不要舍不得讓他們吃苦,分數不是一切,但分數很重要。
現代版“孟母三遷”
泉州師院附小旁一小區,雖多是石頭房,卻有很多家長為方便孩子上學,爭著租住
結婚十年,兩次換房,居住環境卻一次不如一次。每一次換房,曉紅的朋友們都跟她打趣說,從小豪宅換成了老房子。前兩天,曉紅參加了兒子學校——廈門市檳榔小學的校園開放日。參觀完,她對學校的環境、師資等,都挺滿意的。也正因為如此,曉紅覺得,這些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而在泉州,有家長為了讓孩子每天早上多睡一會兒,放著自家大房子不住,蝸居到學校附近的租房里;有的花高價買老舊學區房;有的甚至是幼兒園搬一次家,小學初中又一次次搬家,上演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五年兩次換房 越換越舊
曉紅婚后第一套新房買在湖里區祥店的一個花園小區,140平方米,大三房,周邊生活設施完善。雖沒有公辦幼兒園,但有家私立園,一個月2500元,她也承擔得起,旁邊還有公辦小學、中學。曉紅覺得一切都很不錯,卻有親戚對她位于思明區前埔南區的老房子上了心。
那套房子建于2000年左右,周邊有廈門市第四幼兒園、前埔南區小學,目前是曉紅的父母住,她之前并未將兒子落戶在此。親戚們說她“身在福中不知福”,還說如果她不落戶,不如讓自家孩子掛靠落戶。此時曉紅才知道,學區房有多“寶貴”。于是,她趕緊將湖里的新房出租,一家三口搬來與父母同住,從140平方米的新房,換成了82平方米的老房子。
后來,曉紅又聽說,片區內的中學相對一般。她坐不住了,便從2013年底開始,到處委托房產中介尋找更理想的學區房,最終選定廈門檳榔小學,看房范圍也縮小在學校附近。該小學雖地處市中心,但周邊多是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稍微新一點,有電梯且能入讀的小區,沒超過5個。”曉紅說,當時自己繞著檳榔片區看了無數套房子,要么格局不好,要么公攤大。
經過各種篩選和權衡后,去年,曉紅賣掉了前埔的房子,以260萬元的價格,購買了檳榔花園一套91平方米的小三房。沒電梯,環境及房子格局,跟她之前住的兩套房子也沒得比,但該小區的二手房房價卻屢漲不降。
按照規定,學區房落戶后必須住滿一年,孩子方能入讀。為此,去年7月,曉紅一家入住了。但當時兒子還在前埔讀幼兒園,曉紅每周一到周五,必須在7點半前帶兒子出門,快則30分鐘,慢則40分鐘,將兒子送進幼兒園。之后,她又得開車趕往輪渡的公司上班,下午4點,她父母則要坐BRT接孩子回家。曉紅說,這個過程必須銜接得好,否則自己也會遲到。
奔波了一年,總算苦盡甘來,現在兒子只需步行10分鐘,就可以到小學,時間也更充裕了。從現代化的新房,到老舊的二手房,曉紅自嘲,房子是越換越舊,換房過程也相當折騰,但為了孩子,她并不后悔。
放著豪宅不住 在外租房
9月1日早上7點,鬧鐘準時響起,曾女士叫醒了11歲的兒子小冬(化名)。學校離住的地方很近,步行只要5分鐘,因此她也不著急,不緊不慢地準備早餐。
小冬四年前入讀泉州師院附小。當時曾女士一家住在坪山路附近,房子很大,剛裝修沒多久,可離學校很遠,坐公交太慢,打車又太貴。開學半個月,她每天都是6點半起床,騎半小時電動車,穿越整個中心市區,送兒子上學。有時趕著上班,只能讓婆婆送。每天來回8趟,大約要耗費4個小時在路上。有一陣天氣特別熱,怕婆婆和兒子中暑,她就在學校附近找了鐘點房,讓他們午休。
后來覺得實在太奔波,曾女士就通過中介,租到了現在這套80多平方米、兩室一廳的老房子,一家三代4人住,有些擠,而且幾乎什么沒有,連冰箱、床都是她從家里搬過來的。雖然是破舊的民房,可因為在學校門口,房租要2600元/月,水電物業費另算,再加上停車費,每月開支4000多元。周末和寒暑假,他們會搬回自己家住。這樣一算,一年至少有4個月,租房是空置的,想想都讓曾女士心疼。
“當時為了兒子能每天多睡半小時,大人接送也不那么累,我就咬牙租房了,想想也是夠折騰的。”曾女士說,其實,當年她也想過買學區房,可看來看去,大都是破舊不堪、設施不完善的民房,或是沒產權的安置房,而且房價也不低,投資空間不大,小學也就6年,沒必要砸那么一大筆錢。
“再堅持三年就解放了。”曾女士說,如果從生活便利來說,其實租房與家里差不多,周邊超市、醫院、公園等配套都有。想想身邊有些親友為了孩子上學近,從幼兒園到初中搬了好幾次家,她又覺得自己還算幸運。
為買學區房 兩天速成交
吳女士的大女兒月月(化名)今年上一年級。女兒還在上中班時,她就開始為女兒上小學的事操心。
一開始,有人說,她可以憑奶奶的戶口和房產,讓女兒就讀片區內的泉州師院附小,可她擔心不夠穩妥,畢竟隔了兩代。她和老公商量后,決定還是買套學區房比較保險。
附小周邊要賣的房子,她都看了一遍。紅梅新村有套小戶型,小區后門可直通附小,可單價上萬元,而且不能貸款。后來,在崇福路附近,她看中了一套上世紀90年代建的三居室民房,沒有小區,沒有電梯、儲藏間,更沒有停車位,但離學校近。
首先要確定該房子近三年內沒有占用學位,且因房子已建19年,離銀行可貸款年限就剩最后一年,當晚她就抓緊查實過這些情況,擔心被別人搶先買走,第二天就成交了。
“十年之內我不會再買房了,小孩讀書問題解決了,就再也沒需求了。”吳女士說,這套學區房要首付六成,剩余四成只能商貸,為此,她向親友到處借錢,欠了一屁股債。今年,她二胎生了個兒子,如今,家里要養育兩個孩子,供養兩套房貸,還要贍養兩個老人,覺得肩上擔子不是一般的重。
“作為父母,心都是一樣的,肯定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我們努力工作還不是為了孩子能有個更好的環境,能受更好的教育。”吳女士說,本來家住在豐澤區津淮街,如今從新城區搬到老城區,擠不說,感覺生活質量也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