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每個人身上最閃光的部分;“孝”是每個家庭代代傳承的寶貴財富……
“孝”字怎么寫?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這個字最難寫!俗話說:供人大快,供人老難。“孝”字從字面上看起來就是一個孩子馱著一個老人。說明孩子供養老人是基本的“孝”,但老人也會因此成為孩子的壓力。而老人總是關聯著疾病、行動不便等等問題,甚至比小孩更讓人頭疼。因此,要供養好老人把“孝”字寫好,確實是件難事!
“孝”,不是簡單的一句好聽話;“孝”,也不是對父母的一次攙扶;“孝”,更不是給父母一點錢……因此,很多人都把這個字寫錯了。“孝”,是一種舉手投足的溫柔;“孝”,是一種不由自主的關心;“孝”,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付出;“孝”,是一種情真意切的深情……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從小寵著你,你孝順父母很容易,父母從小不喜歡你,會打你,會罵你,甚至從不為你著想,而你還是孝順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孝!東漢的薛包從小孝敬父母,繼母入門后想方設法趕他走,他沒有以怨報怨,而是以真誠的孝心感動了父母,最后一家人和睦相處。這,就是真正的孝!漢朝的韓伯俞常常因做錯事被母親打,他從不因挨打而哭。但有一次被母親打時他突然傷心地哭起來,母親問他為什么哭,他說:“母親以前打我,我都覺得很痛,那說明母親身體健康,有力氣。可是今天我竟然感覺不到疼痛,說明母親的身體變得衰弱了,力氣不如以前了……”母親打他,他沒有想自己身上的痛,卻體會著母親每次打他時力道的變化,由此擔心母親的老去!這,才是真正的孝!古代孝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象孟宗哭竹、黃香溫席、郯子取乳、蘇軾兄弟棄官守孝……
父母從小把我們撫養成人,含辛茹苦默默付出,做為親生兒女孝順父母不難,難的是沒有血源關系的媳婦。泉州洛江區虹山鄉虹山村的彭滿,日常起居把公婆照顧得妥妥帖帖不說,因為公公婆婆愛吃地瓜,她就想辦法學會自己種地瓜,讓公公婆婆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自己種的地瓜;泉州東園鎮龍蒼村的陳梅蘭,26歲開始當上夫家的媳婦,16年來任勞任怨。2011年公公中風,幾乎是個植物人,日常吃喝拉撒照顧既有尷尬,更有勞累,加上年邁的婆婆也是多病之身,而丈夫常年在外工作,陳梅蘭為照顧兩個老人難得睡上一個安穩覺,至今已堅持了6年多;泉州南安金淘鎮的潘美瓊為照顧患老年癡呆癥的公公,與丈夫放棄外頭的生意回家,把公公當嬰兒一樣照顧,至今已有十余年!泉州洛陽鎮白沙一村的林瓊燕,生活拮據也要照顧患老年癡呆癥的婆婆的營養,象照顧小孩一樣服侍婆婆已經12年……
一天孝順不難,一個月孝順也不難,難的是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泉州洛江馬甲鎮永安村的黃團結,母親臥床6年之久,為了照顧母親,黃團結費盡各種心思自己動手發明創造:把母親的床改造成具備馬桶功能;為母親的屋頂發明了淋水降溫功能;泉州豐澤區東美社區的李馬思,和母親睡在一起,每晚要起來三五次;堅持每天給母親洗一次澡,母親臥床10年來,既沒有臭味,更沒有褥瘡;永春縣仙夾鎮龍美村3組的陳華蓉,放棄外頭正火的生意回家照顧父親,80歲的父親重病,是他不離不棄堅持手術,使父親活了下來;泡茶讀報從不讓父親杯里的水冷掉;父親不能站立行走后,他更是悉心照料……
孝,只有一個字,但演繹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的家里,就成為千千萬萬的故事。
泉州市區聚寶街的曾麗娜,照顧中風的婆婆十年不敢離開半步;泉州豐澤區泉秀街道烏洲村的蔡麗君,母親癱瘓,她輟學在家陪護26年;為了照顧母親,她帶母出嫁;泉港區界山鎮嶺頭村橋仔頭13歲的林燕琴每天6點起床為阿嬤和父親煮飯,小小年紀,就扛起一個家;安溪縣藍田藍二村的張君子陪伴奶奶30年,離家謀生也帶她;惠安螺陽錦東村前崎坑自然村酷愛音樂的林振聰為母親寫下閩南語歌曲《阿母》……
一個又一個“孝”的故事;一種又一種“孝”的寫法;一曲又一曲“孝”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孝”的感動……
由泉州市老齡辦、海峽都市報社、閩南網一起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溫陵新孝典”評選,于2016年11月26日下午在泉州頒獎。我想,誰摘得這次典禮的獎項已經不是最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溫陵新孝典等活動,我們突然發現,原來在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孝,時時都有孝,家家都有孝!重要的是: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認識孝、學習孝、踐行孝!
“孝”字怎么寫?不要再寫錯了!(作者:許默)
(作者授權閩南網首發,轉載請聯系閩南網,未經許可擅自轉載,將承擔侵權責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