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謠言充斥朋友圈 你是容易相信的人嗎?一起學“破謠”
(新華)
古人云:“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撓椎。”可見謠言的傳播速度和殺傷力不容小覷。“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棉花肉松”……今年以來,尤其是5月份,許多涉及食品安全的網絡謠言充斥朋友圈,引發“舌尖上的焦慮”。謠言給相關企業、行業及消費者帶來了種種傷害,這其中就包括泉州的一些市民和企業。
謠言止于智者。規范網絡環境勢在必行,期待依靠科學和法律的武器,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讓“網絡暴力”“網絡造謠”無處遁形。
□本報記者 張曉明
晉江紫菜加工行業協會開會應對“塑料紫菜”風波 (資料照片)
盤 點
食品謠言頻發 泉州企業“中槍”
謠言1:紫菜塑料造
●造謠:今年2月底,一段聲稱“紫菜可能系塑料薄膜冒充”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對晉江市的紫菜產業造成巨大沖擊。類似視頻還有很多版本,指向不同品牌的紫菜。
●辟謠:晉江、羅源等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波及的紫菜生產企業現場抽樣檢查,權威的檢測最終確認未含有塑化劑等物質。其實早在2012年,網上就有類似的傳聞,一些媒體還曾邀請專家澄清。
謠言2:粉絲摻塑料
●造謠:今年3月初,一名女子拍攝燃燒“塑料粉絲”的視頻,聲稱某些品牌的粉絲是塑料做成的。
●辟謠:粉絲或其他的食物燃燒的殘留物,用手一捏就是灰。而塑料燃燒的時候滴下去的是油,冷卻的時候會變得很硬。食品監管部門立即對相關企業做了全方位的檢查,從原材料到生產工藝等,都沒發現問題。
謠傳的“塑料大米”截圖
謠言3:塑料做大米
●造謠:上個月,一段“塑料大米”制作過程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一男子將一個個塑料袋放入一臺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最終生產出一粒粒狀似米粒的白色固體。
●辟謠:視頻中是塑料顆粒的生產流程,只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配上字幕,搖身一變成了“塑料做大米”的謠言。塑料制品與普通大米極易識別,通過簡單的望、聞、煮、燒等就能辨別。另外,大米市價一般在每斤3元左右,而塑料顆粒每斤的成本高達十幾元,商家沒有造假的必要。
謠言4:甲醛泡香蕉
●造謠:近日,一段“香蕉浸泡不明液體”的視頻在微博、微信等流傳。消費者擔心不明液體有毒,甚至有網友說不明液體是甲醛。
●辟謠:香蕉一般在七八成熟的時候進行采摘,由于其呼吸旺盛,易腐爛,需要長距離運輸的馬上就要做保鮮處理。視頻中的乳白色液體就是普通的保鮮劑,是允許使用的,消費者不用擔心。
出 路
企業:遇謠言主動回應 平時把好質量關
近幾次謠言中,泉州不少企業可謂是躺著“中槍”。他們是如何應對的?平時又該如何防范呢?
“當企業面對類似的謠言事件或其他危機時,相比于危機公關的經驗,更重要的還在于平時多修煉內功,為消費者提供最有質量保證的產品,才能理直氣壯來應對此類危機。”喜多多集團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許云暉表示,近幾年,國內網絡信息傳播日益加快,越來越多未經證實的信息夾雜其間,讓人一時難辨真假。2016年10月7日,喜多多集團也曾被謠言抹黑,遭到巨大損失。許云暉表示,企業如果無辜“躺槍”卻不及時站出來澄清,會使得消費者誤信謠言而對企業甚至本土企業失去信心。
吃一塹長一智,當一個謠言危及整個行業的時候,整個行業往往會因此變得更加團結。在紫菜謠言中,在相關部門主持下,晉江的紫菜行業抱團出擊,許多企業紛紛向晉江市紫菜加工行業協會靠攏,以行業之名發聲,提升公信度,引起多方關注。相關企業同時推出舉措,歡迎社會各界人士蒞臨晉江紫菜廠家參觀指導。為解決消費者的疑惑,不少企業還新增熱線電話,接受咨詢,澄清謠言。
“針對此次危機,我們以協會牽頭、企業聯合的形式發出聲明。同時通過各自公司的公眾號去辟謠,還把以前拍攝的關于紫菜功效介紹的宣傳片找出來呈現給消費者。”晉江市紫菜加工行業協會副會長宋澤警說,“經過這次謠言事件后,我們已經開始考慮購買保險以更好地保障行業的權利。”
部門:完善監測機制 及時辟謠懲處
“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2016年,泉州市公安局網安支隊全年共辟謠124起,行政處罰造謠傳謠人員21人,所開設的“將打謠進行到底”的微話題閱讀量1億人次。
在處理網絡謠言方面,泉州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有一套完善的監測機制,主要通過網警主動巡查,結合網警志愿者和熱心網民的舉報來發現涉及公安業務范圍的網絡謠言。辟謠往往需要經過反復的核實求證才能傳遞出最準確的信息,而時間就成了遏制謠言的關鍵。網安支隊除了通過巡查第一時間發現謠言,還要第一時間發布辟謠帖文,阻斷謠言的擴散,并通報屬地依法查處,讓造謠者得到懲處。
對于“屢辟屢傳”的“舌尖謠言”,食藥監部門也加大輿情監測力度,發現食品謠言及時辟謠。
建議:謠言不能止于辟謠 “科普+法治”兩手抓
“對于食品安全信息發布體系總而言之,就是要建章立制、統一管理,形式要統一,內容要嚴謹,管理要嚴肅,避免泛娛樂化,也要避免被各種民粹情緒所左右,不實信息發布者要追究法律責任,不實信息發布平臺要承擔連帶責任。”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云波在今年舉行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上表示。
顏江瑛表示,治理網絡食品謠言,需要拿起科學和法律的武器,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讓政府部門、專業機構人士、相關企業、新聞媒體、社會公眾形成合力,推動建立社會多元主體共治謠言的長效機制,形成全鏈條、立體式的治理模式,為建設清朗網絡空間和凈化食品安全輿論環境做出更大的努力。
微信安全風控中心安全策略專家許慧認為:“從平臺來講,需要一些第三方權威機構,如一些政府的權威機構,某一個行業具有公信力的機構,還有一些媒體機構這樣的第三方機構。當出現謠言的時候,對這個謠言第一時間進行澄清。”
福建聯合信實(泉州)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培育表示,導致謠言屢禁不止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其違法成本太低。讓謠言止于“智”者,更當止于“治”者。目前,《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修正案》都對編造虛假信息、謊報疫情災情、散布傳播謠言等不法行為有明確具體的處罰標準,只要堅持露頭就打、嚴格執法,讓謠言的始作俑者付出經濟、精神和信用的巨大代價,終結謠言的愿望才能實現。
泉州市公安局網安支隊莊警官提醒,面對網絡流言時,廣大網民首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越是驚悚的消息越要沉下心來分析;其次,不隨意發布和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以求證方式傳播謠言同樣屬于違法行為;遇到無法辨別真偽的信息時,可以關注官方權威消息或向警方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