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上走著走著就進了廚房
1996年冬天,崇武城墻外圍法定25米保護區(qū)內(nèi),長期倚靠古城的民居一舉拆除。次年,一條水泥大道繞城延伸,500座形態(tài)各異的石雕在古城南門外立起來,海邊多了座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這是時任崇武鎮(zhèn)黨委書記的陳新興牽頭做的幾件大事。
當時的主政者也許沒有料到,崇武古城旅游風(fēng)景區(qū)在2003年成為4A級景區(qū),年接待游客百萬人次,現(xiàn)在一年旅游門票收入有1000多萬元。20年過去了,今天的崇武古城還好嗎?一番實地探訪下來,情況不容樂觀。
古城墻上被私自搭蓋廚房
景區(qū)與古城概念混淆
汽車行駛在沈海高速公路,你看到的崇武古城旅游指示牌上,景區(qū)是以古城墻的照片形象出現(xiàn)在眾人眼前的。說到古城,很多人腦海中浮現(xiàn)的,也會是城墻的形象。
崇武古城城墻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墻高7米。不過,作為一名游客,卻很可能被帶入海邊的石雕園。這里才是4A級景區(qū)所包括的范圍,原本只是古城南門外的一片海灘。景區(qū)的介紹稱,這里劃分為25個景區(qū),包括聊齋志異區(qū)、三國演義區(qū)、水滸人物區(qū)、西游記區(qū)、十二生肖區(qū)、二十四孝區(qū)、八仙區(qū)、惠女等。建成園區(qū)近30年來,這里的石雕爭議不小。
“你可以看到米老鼠、外國公主的造型,還有‘黑貓’和‘白貓’石雕。”一位讀者說,她20多年前上中學(xué)的時候去過,當時隱約覺得這樣的雕塑屹立在海邊有點匪夷所思。崇武當?shù)厝耸拷榻B,這些看起來元素毫不相干的石雕立在這里,是因為當年創(chuàng)辦園區(qū)時,還有建設(shè)惠崇公路時,崇武每家石材廠捐贈至少一件石雕作品。
“當年在設(shè)計題材上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要求。”崇武鎮(zhèn)分管旅游兼古城保護與規(guī)劃的負責(zé)人郭惠鈴說,許多人建議應(yīng)該重新布局一下園區(qū)石雕,“然而要把它們挪走,也需要一筆費用”。
被國家旅游局嚴重警告的崇武風(fēng)景區(qū),今年上半年景區(qū)游客中心南面海岸線,新建約130米的海堤,堤岸上已鋪設(shè)新的防腐木護欄和棧道,游客服務(wù)中心主體屋面也已做了防水修復(fù),目前正等待上級旅游部門的復(fù)審。
其實,外地游客可能不了解,真正意義上的崇武古城,是在景區(qū)外圍——由古城墻包圍的蓮西村、潮樂村、靖江村、海門村4個村,居民約7000人。崇武古城內(nèi)有古大厝78座,寺廟宮觀庵堂近30座,其中縣級文保單位7處。
雞鴨直接在古城墻的跑馬道搭個窩養(yǎng)
城墻跑馬道被侵占
6月10日下午兩點,崇武古城烈日當頭。北城門曾經(jīng)的跑馬道旁,滿頭大汗的老陳與一名老嫗正在吵架。
老嫗抱怨老陳多管閑事:“花生又不是種在你家地里,你管那么多。”“你占用跑馬道,我會天天來。”老陳也很不服氣。今年55歲的老陳,是生長在崇武古城內(nèi)的靖江村人。5年前的一天,為了鍛煉身體,他沿著跑馬道開始晨跑。這一跑,老陳的心里五味雜陳:630年前,清兵騎著高頭大馬在跑馬道上巡視海防;可是作為國家級文保單位跑馬道,很長一段時間不僅坑坑洼洼,雜草雜物還堆積得人無法通過。
“家里再窮,建房子也不能拿古城一根石料。”想起祖輩的言傳身教,對比古城現(xiàn)狀,老陳覺得自己必須做些什么。他和4個朋友,成立了崇武古城(自然風(fēng)貌)保護志愿群。他們拿起手機,不厭其煩一遍遍地走在城樓上,把每一處亂象拍下來,再去鎮(zhèn)里找干部反映。
現(xiàn)在志愿者群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300多人。最近志愿者們在跑馬道一共發(fā)現(xiàn)77處問題:如北城門至東城門段跑馬道,發(fā)現(xiàn)了7塊菜地;東城門至南城門段,養(yǎng)雞鴨、埋電線桿很嚴重;南城門至西城門段,電線管道、高壓線肆意橫穿城墻……志愿者不時把回訪情況和整改進展反饋到群里。
圍著古城巡查一圈下來要3個小時,老陳和志愿者們已經(jīng)堅持了5年,拍了幾百張圖,但在他們看來,目前還有53處亂象沒整改。
古跡遭遇違章建筑
8年前的夏天,蓮西村60歲的老鄭退休,回到30多年未見的老家。看到屋后“崇武制高點”蓮花石被違建、侵占,已變成周邊最低點,老鄭心痛不已。六七歲時,一到夏天,他就早早吃完晚飯,拿上涼席,到蓮花石打地鋪。“整片蓮花石可以同時睡一兩百人呢。小孩們追逐打鬧,大人們拉家常,蓮花池是城內(nèi)4個村子夏天納涼避暑的好去處”。
80歲的錢阿婆說,她打小就知道,蓮花石是戚繼光將軍的點將臺。將軍站在蓮花石上,指揮兵丁操練。蓮花石邊上還有個蓮花洞,直通海邊。而現(xiàn)在看蓮花石,上面違章建起了七八棟房子。為了方便建房,蓮花石上甚至還修起了一條水泥路。另一邊,不少村民將菜地建在大石頭上。加上種菜、雞圈的覆蓋,蓮花石被侵占得體無完膚。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蓮花石和戚繼光將軍的點將臺掌故了。
說違建,晉海庵更甚。晉海庵位于古城墻燈塔下方,原來是一座小廟。2011年,寺廟信眾在沒有審批報備的情況下,私自在海岸上鋪水泥,違規(guī)擴建成至兩層。去年,信眾又把晉海庵擴建至3層,高度超過了古城燈塔,不僅破壞了古城整體美觀,而且還影響了航運燈的使用。崇武的志愿者們當時請了專業(yè)的測繪公司測量,測繪公司提供的數(shù)據(jù)是光海岸線就侵占了600多平方米。
“6月上旬,我們在西城門跑馬道上走得好好的,突然就走進了一間廚房。倒回來再一看,原來這廚房是城樓上的違章搭蓋。與廚房挨著的,是一座廟。”老鄭說,西城門下的店家說,這間廚房建了有些年頭,守廟的人會在廚房做些簡單的飯菜。當天,廟里門鎖著,海都記者沒找到守廟人。
名人故居舊址多破損
建于清代的黃克晦舊居里,住著一位80歲的老奶奶。舊居只剩下兩間,除去老奶奶生活的空間,厝內(nèi)零星堆放著一些雜物。黃克晦在明朝曾以詩畫轟動京城,曾受神宗皇帝召見。明代嘉靖年間,倭寇攻陷崇武,黃克晦全家才搬入泉州城中。
與黃克晦舊居相鄰的鄧仕安千戶駐地舊址,已經(jīng)荒廢,里面有股嚴重發(fā)霉的味道。鄧仕安是明代洪武年間抗倭戍疆的名將之一。將民樂加工為《梅花操》、《八駿馬》、《四時八節(jié)》、《鳥歸巢》閩南四大名曲的“八閩琴師”鄭佑,也是崇武古城內(nèi)的人。而他的故居自從前年居住在此的老人病逝后,房子無人居住,如今已坍塌大半。
縣級文保單位武功大夫第,是武功大夫張勇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造的府第,是城內(nèi)7個縣級文保單位中規(guī)模最大、最具價值的古建筑。志愿者老陳在巡查中發(fā)現(xiàn),其后人在沒有向縣級文保單位申請審批的情況下,已經(jīng)自行拆除翻新。記者向惠安縣博物館反映,工作人員對這一情況并不知情。工作人員表示當天下午到現(xiàn)場核實,當場下發(fā)停工通知。
海都記者從西城門出城,只見古城墻上被刷了十幾個黑色的小廣告電話號碼。城門口的兩座石碑,都被貼上小廣告,看不清碑文上的介紹。城門前4個供人休息的石椅,上面布滿厚厚的灰塵,其中一張石椅靠背斷了,一張椅子根本不能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