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藝術無國界,海絲古城有盛事。
隨著克羅地亞Elvis Stanic Group樂隊、越南河內劇院及約旦失孤兒童藝術團陸續于昨日完成演出,持續5天的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2017中國—中東歐國際文化季”泉州分場完美落下帷幕。
“這是泉州迎來的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中東歐表演團。”從11日起,來自馬其頓、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波蘭、克羅地亞等中東歐國家及來自埃及、約旦、越南、日本、韓國的12個表演團的147位演藝人員,分赴泉州多個縣(市、區),為觀眾獻上了包括舞蹈、音樂、戲劇、兒童劇等在內的23場演出。
在過去的5天里,泉州的一些高校、劇場、商場、戶外廣場搖身變成“藝術殿堂”,來自異國的藝術家們在這里與泉州展開了一次以藝術為媒的對話,讓這座有著“多元文化寶庫”盛名的城市,更具別樣內涵。
五日連演 “藝術節的意義就在于連接你我”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對于塞爾維亞Slobodan Trkulija&Balkanopolis樂隊的主唱Slobodan來說,他與泉州的邂逅仿佛也是一次久別重逢。“我能夠看到泉州觀眾眼中閃爍的光芒,與其他任何國家的觀眾都不一樣,這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親切。”
該樂隊是唯一一支有三場演出的團隊,幾乎每場演出結束后,Slobodan都被臺下熱情的觀眾包圍,大汗淋漓的他開心地和觀眾們合照著、交談著。在Slobodan看來,藝術的魅力就在于此。“這也是我來參加藝術節的原因,我想讓泉州的觀眾從我們的音樂中了解我們國家的文化,也希望從不斷的互動交流中汲取靈感。不管相隔多遠,藝術總能連接你我,我想這就是藝術節的意義所在。”
“我們很高興,有機會能夠來到曾經和亞歷山大港齊名的泉州港演出。”來自埃及胡利亞民間舞蹈團的歌手YeHiA說:“歷史上,亞歷山大和泉州曾因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商貿聯系,如今我們再次因海絲而來,是藝術讓我們又建立了聯系,有了互相交流、學習的可能。”演出結束后,YeHiA和同事們也先后前往清凈寺、泉州海交館、圣墓等地參觀,驚訝于泉州多元文化的璀璨,表示有機會一定還會到泉州來。
“這是我第一次來泉州,也是這些孩子們第一次到泉州。”約旦失孤兒童藝術團團長朱麗葉說。雖然年事已高,旅途勞頓,朱麗葉還是十分重視這次泉州演出:“對孩子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藝術表演,更是一次體驗和交流。我們同時希望通過這次表演,讓更多人關注約旦失孤兒童。”
余韻悠長 “期待能有更多高水平演出”
12日晚,當Slobodan攜樂隊成員鞠躬謝幕時,泉州觀眾毫不吝嗇地報以長時間的歡呼聲和掌聲。這樣的場景,過去5天都在不同舞臺下上演。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各場演出的小視頻、現場照片天天“怒刷”存在感,其背后正是泉州觀眾溢于言表的熱情。
“波蘭人和泉州人一起演奏南音,突然聽到超熟悉的旋律。猛然想起,這是小時候爺爺經常哼唱的,眼淚差點飆出來。”這是市民徐先生在觀看12日晚波蘭Mari Pomianowsk樂團和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聯合演出時在朋友圈發的信息,相隔千里的兩支樂團攜手帶來的音樂碰撞,讓他十分動容。
“太好看了,感覺都還沒聽夠、看夠就結束了。”許禾惠女士利用3天時間觀看演出,她說,“我把能空出來的時間都安排上了,可惜還是只看到了3場。”采訪中,許女士意猶未盡:“自泉州獲評‘東亞文化之都’以來,我能明顯感覺到泉州的各種文藝演出多了,各種藝術活動也多了,時不時還有國際性的表演,作為一名普通市民,看到自己的城市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很是自豪。”
“這次‘海藝節’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盛宴,特別是中東歐的文化演出,讓我們感受到了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散發出的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從事文創工作多年的黃偉祎表示,“希望接下來,泉州能夠有更多高水平的國際性演出,讓市民擁有更多文化獲得感。”
(記者 郭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