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清泉隨地涌、處處有花蹊”
人類依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八卦溝是泉州老城區的排水系統,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跡。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將八卦溝水系綜合整治提升納入其中。今年市兩會,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將目光聚焦于此,建議對八卦溝加以整治提升,再現泉州市區“清泉隨地涌、處處有花蹊”的歷史風貌,提高古城生態環境質量。
八卦溝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跡
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
一園(小山叢竹公園)
一區(龍頭山片區)
一河(八卦溝)
一街(西街)
一路(中山路)
一厝(老范志大厝)
一站(舊車站)
現場走訪 從前碧水清流穿城過 如今水質變差垃圾多
據史料記載,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因其形狀似“鯉魚”,故稱之為鯉城。城內水系發達,經長期匯流,縱橫交錯,稱為“八卦溝”。據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如今,中心市區八卦溝僅存八卦溝(新門水閘起至涂門水閘段,全長2930米)及小八卦溝(681米)兩部分,是中心市區內溝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記者沿著八卦溝走訪了周邊居民。對于居住在新門街的退休老教師林姜美來說,每個年代,門后的內溝河都有一段說不完的故事。林姜美一家有15個兄弟姐妹。在上世紀50年代自來水還未普及的時候,一家人煮飯洗衣都離不開八卦溝的水。在林姜美印象中,內溝河水是從上游的晉江水源流進來的,水流大,清澈見底,還能看到魚蝦在溝里游動。當時附近居民用水量大,鄰居加工手工面線、母親腌咸菜做豆醬、當中醫的父親清洗中草藥的水,全都來自于八卦溝。因為家中人口多,小時候的林姜美和兄弟姐妹們,還要輪流帶上桶去八卦溝打水,填滿家中的大水缸。“我們是喝著八卦溝的水長大的。”林姜美說。
騎著自行車經過八卦溝的市民陳先生告訴記者,17年前,他從義全街搬到新門街居住,“聽50多歲的鄰居說,小時候八卦溝水特別干凈,她經常和小伙伴在八卦溝游泳。”對此,陳先生頗為感慨。他說,剛搬過來時八卦溝水質已經變差,生活垃圾和淤泥都堆積在里面。陳先生坦言,現在還經常看到居住在周邊的居民把生活垃圾往八卦溝里傾倒,有一些小孩子甚至直接從高樓窗戶往八卦溝里扔垃圾。“有幾次,我經過八卦溝時,差點被從天而降的垃圾砸到。”
不遠處,一名清淤工人正將長桿伸進八卦溝里打撈垃圾。清淤工人告訴記者,八卦溝里的垃圾種類眾多,有居家用品類,如玻璃、鍋碗瓢盆、紙巾、小孩尿布、破舊衣服等;有包裝類,如塑料袋、酒瓶、飲料瓶、鐵罐、快餐盒、燒烤用的竹簽等;還有動物類,如死雞鴨、死貓、死狗等。
代表委員建議 保護內溝河珍貴遺存 發掘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市人大代表、鯉城區海濱街道金山社區黨委副書記、居委會主任曾玉云在鯉城區工作了14年,在她的印象中,八卦溝垃圾、泥土淤積較多,溝邊雜草叢生,影響了古城形象。“八卦溝的生活垃圾多,也折射出部分市民公德意識上的欠缺。城市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尋找清渠變濁流的原因。”她建議,要對八卦溝實行定期清淤疏浚,對于易淤積河段,根據淤泥沉積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清淤時間,保持水體通暢。同時,她認為八卦溝有一定歷史,周邊的欄桿設計應該更具古韻,才能匹配八卦溝的歷史文化地位。
市政協委員、泉州七中副校長莊月芳是老鯉城人,小時候居民在八卦溝洗衣服的場景仍然鮮活地存在于她的記憶中。“目前,八卦溝上還有僅存的八座元朝至今的石橋。”莊月芳建議,應當遵循保護為主、嚴格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重點保護八卦溝、小八卦溝等歷史遺存內溝河及其兩岸的空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群體組合、文物點以及其他體現傳統風貌的各種構成要素。同時,對歷史遺存內溝河與沿河兩岸文物點、歷史建筑的修繕、管理和維護,應當體現歷史的原真性和風貌的完整性,并注重歷史文化研究和宣傳,發掘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部門回應 立法推進八卦溝整治 打造3.7公里親水步道
記者從泉州市河長辦獲悉,今年1月1日起,泉州第二部實體性地方法規《泉州市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明確內溝河管理范圍、管理要求和法律責任等,規定內溝河保護管理實行河長制。這是全省首個市級層面關于河長制的地方性立法,將為河長制的推行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根據《泉州市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內溝河保護管理實行河長制。市、區內溝河行政主管部門將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溝河水系、水域、排污口等基礎調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內溝河管理檔案,加強內溝河管理信息化建設。市、區內溝河行政主管部門將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定期開展巡查檢查,指導、監督內溝河日常管理維護和環境衛生保潔,督促清理水面漂浮物、與水生態不相適應的水生植物,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建立長效管理制度,加強內溝河管養績效評估和考核,保障內溝河環境整潔及設施完善。
同時,今年我市將實施古城內溝河整治之八卦溝水系綜合整治提升工程,預計今年春節后進場施工。該工程將對新門溝、八卦溝、小八卦溝、百源川池等內溝河進行整治提升,包括保障水安全、控制水污染、改善水動力、打造水景觀、智慧水管理及整合濱水業態,還將打造3.7公里親水步道,形成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地標線。(記者 許雅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