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老城區纜線架空線路較多,存在安全隱患,臺盟泉州市委會建議:
電纜入地 美化古城
目前,我市老城區街巷存在纜線架空線路較多的現象。以鯉城區為例,中山路的架空線路一般位于街道一側,不僅有電線,還有各種通訊線和網線的交織,雖然綁在一起,但全部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自然氣象條件(如雷電、風雨、鹽霧、污穢等)、沿線樹木生長以及各種外力破壞的干擾,存在較多安全隱患。西街及其附近街巷的架空線路,多為橫跨街道和其他線路在電力桿上的私拉亂扯,有很多線纜從住戶窗前穿過,有的甚至被固定在窗前,極易發生漏電等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隨著泉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西街、中山路等老街巷架空線路暴露出基礎設施與城市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針對此問題,今年兩會上,臺盟泉州市委會提交《關于在全市老街區全面實施纜線入地改造》提案。 □記者 林書修
既能美化環境
還能提高土地利用
臺盟泉州市委會表示,纜線入地有眾多優勢。首先,纜線入地后,可將龐大、蛛網密布的城市架空線隱藏,在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古城環境上能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其次,纜線入地不僅不受氣象條件和外力破壞的干擾,還能穿越人行道、樹木、胡同等較狹窄的場所,既確保了城市的供電可靠性,又有利于防止發生觸電和安全用電事故。
此外,在老城區,土地是一種價值含量高且比較稀缺的資源,由于架空線的空間安全距離要求比地下管線更高,對相鄰土地的使用限制較多,因而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價值。改為地下電纜線路后,對于空間的限制較小,在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做好前期調查
合理選擇入地方式
在老城區街巷實施纜線入地改造的具體建議上,臺盟泉州市委會認為,應首先做好前期調查,合理選擇纜線入地方式。據了解,目前,直埋敷設方式、穿管敷設方式、隧道敷設方式等是纜線一般的敷設方式,合理選擇纜線敷設方式可以降低線路入地項目的建設費用,在實施改造前,要調查清楚現老城區架空線的基本狀況,包括布置范圍、影響人群、使用情況、涉及單位等信息,再將這些調查情況匯總,由相關專家以及城市管理部門根據實地考察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
在改造資金問題上,提案建議可借鑒其他城市模式,由政府專門成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并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運營、統一經營、統一維護”的原則,集中財政投入、社會集資、銀行貸款等多種資金渠道,根據城市規劃的管理要求,租售給用戶機構使用,實施不同用戶,差別定價,這樣,投資者和政府就可以從租金中獲取固定回報。此外,提案還建議,改造工程開始前,要認真梳理可能面對的問題,列出任務清單,倒排時間表。要傾聽群眾意見,耐心解疑釋惑、宣講政策、疏導情緒,依法及時解決好群眾的合理訴求,引導群眾理解和支持改造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