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要更加精細化。一是從市民感受最直接的環節抓起,抓好背街小巷修補、工程文明施工、戶外廣告整治、共享單車停放、紅綠燈配時、渣土車運營、垃圾箱分布、夜景照明等精細管理。”這是今年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城市管理如何更加精細的具體要求。
上周六,泉州市市政公用局黨組成員、市考評中心主任、市城管辦副主任王森江做客早報“一線通兩會”工作室,與市人大代表王堅,市政協委員林專紅、張建農等,圍繞垃圾分類處理、共享單車管理、數字城管平臺、城鄉衛生考評等城市管理民生熱點,進行了一場專題座談。
關鍵詞 共享單車問題
銀聯卡租還“小黃人” 今年春節前后有望實現
“2018年春節前后,‘小黃人’將實現銀聯卡靠卡租車,用銀聯卡就可以交押金,并租借‘小黃人’。實現一次租借,方便回鄉和外地游客。”王森江表示,截至目前,“小黃人”已設置676個租賃站點,投入2.1萬余輛自行車。新一年的思路是縮小站點規模,密集站點數量。同時實現銀聯卡靠卡租車,實現線上交押金,單次租車,線上即可退還押金等便民措施。
市民使用共享單車將越來越方便
除了“小黃人”外,摩拜、ofo、哈羅等共享單車的停放和管理問題,也成為代表和委員討論的重點。“對于這些市場資本投放的單車,政府不僅要控制投入量,更要抓它們的日常運營和管理。”林專紅表示,對這些即走即停的單車,政府應該要監督它們的循環管理,比如每天要到哪幾個點進行整理和清潔,而不是讓車輛隨意擺放。
王堅則認為,市民應該理解“共享”的理念,企業為市民提供方便,市民則要共同維護單車秩序。市民使用完單車后要自覺按序停放,看到隨意停放或倒下的車輛能自覺幫忙歸置,這才是城市文明的表現。
關鍵詞 城市智慧管理
拓展“數字管理”平臺 監管野蠻施工行為
“基層信息采集員發現城市管理問題,拍圖取證,通過數字管理平臺,將問題派送到相關責任單位(社區、街道),使得問題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這就是如今中心城區數字城管的操作流程。”王森江介紹,今年工作報告中提出“拓展‘數字城管’平臺功能,推行城市智慧管理和全面監督”,將是今后數字城管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智慧化城管的大方向很不錯,這也是城市管理精細化的集中體現。”林專紅表示,目前隨著內溝河管理條例的實施,對老城區水系的整治已拉開大幕。“對古城水系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并形成數據平臺,以供今后施工建設單位查詢,這個工作的意義重大。”
而張建農認為,目前一些施工單位,如電力、燃氣等,存在不少野蠻施工行為,給城市公共空間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可借助數字城管平臺,對這方面的違規行為進行監督管理”。
關鍵詞 垃圾分類處理
進一步擴大試點 分類意識從小抓起
去年12月,垃圾分類在中心市區14個小區(單位)展開試點。按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大類,試行從投放、運輸到銷毀全程分類處理。現在14個試點已有約1.1萬戶居民3.8萬人參與。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2018年,試點要擴大到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區級街道辦事處,小學、酒店、醫院、市場和城市綜合體各選一家。現在比較難的就是餐廚垃圾和建筑垃圾的處理,這需要建設相應的垃圾處理廠。”王森江介紹。
“垃圾分類這個概念已經提出好多年了,但為什么在市民投遞這個環節就做不好?說到底還是人的意識問題,要加大宣傳,讓分類不僅成為自覺,更成為一種行動。”王堅建議,可以從小朋友開始抓教育。“小朋友懂得垃圾要分類了,看見大人沒有做,他也會去糾正,或許效果更好。”
在實際操作中,可能不少人會分不清哪些垃圾要放哪個桶里。對此,張建農建議,以購買服務代替分類不清的處罰。“有的人不懂得分,或者不愿意分,那就花錢購買服務,讓參與垃圾分類的企業幫你分,以此代替處罰。”
不過,林專紅認為,做好垃圾分類并自覺遵守應該成為每個公民的意識。她建議,在垃圾桶上印上各類常見垃圾的標識,這樣市民就對手上的垃圾要扔到哪個桶里一目了然。
關鍵詞 城鄉衛生考評
衛生考評城鄉全覆蓋 健全常態化管理機制
“近年來,泉州經過幾輪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的復評,與之前相比,不論是街面景觀,還是道路衛生,整個城區干凈了許多,這是有目共睹的,值得點贊!”談到城市衛生管理問題時,王堅給予高度評價。
常態化衛生考評讓城市顏值更高 (吳清渠/攝)
“從剛開始的幾個專項,到如今覆蓋城鄉的幾十個專項衛生考評,這其中凝結著各級政府單位、考評人的努力與心血,才有如今泉州美麗的容顏。”王森江坦言,從2010年起,市城市衛生管理考評中心成立,到如今已有7個年頭,“市容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美麗鄉村考評”“專項治理考評”等四大類別數十個專項衛生,實現城鄉全覆蓋。
“城市整潔,人心也就干凈,反過來也是一個道理,這說明城市管理在政府的大力推進中,更離不開大家的理解與配合。”王堅舉了個例子,泉州夜市大排檔很發達,一些攤點夜間經營,白天一撤,留下滿地油污,地面保潔并不到位。
林專紅稱,城市管理是一件涉及多部門、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一兩個職能部門根本沒辦法管理到位,“更為關鍵的是能留下一些對城市管理而言長期有益的東西,這也是常態化管理機制”。(記者 林福龍 陳玲紅 吳嘉曉 莊麗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