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是嬰幼兒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在城市里,早教機構林立,讓嬰幼兒及其家長有了許多選擇。而在農村、偏遠山區的留守嬰幼兒,在早教方面相對落后。為改善這一局面,永春在全市創新性地推出嬰幼兒早教家園互助小組,給這些嬰幼兒帶來了早教時光。
早教家園互助模式造福了眾多山村幼兒
大寶參加活動效果好 二寶接著來
近日,永春縣桃城鎮花石社區的30多位家長帶著自家的寶寶,來到社區籃球場,參加由當地計生部門和桃城鎮第二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桃城二幼”)聯合舉辦的義務早教家園互助小組活動。活動中,寶寶們在早教老師們的帶領下開心地做游戲、涂抹繪畫……
“我大兒子很喜歡參加早教家園互助小組活動,每天都要問‘老師什么時候還來’。”家住桃城鎮濟川村的顏雅玲,是兩個寶寶的媽媽,大的6歲,小的才5個月。早在2013年下半年,她就帶著大寶參加了互助小組的活動,寶寶很喜歡,她也從中學到了很多育兒知識。二寶3個月大的時候,她就帶著二寶來參加活動,因為有婦幼保健醫生會到現場給寶寶做專業的監測,對寶寶的身體發育情況進行評估,再根據寶寶的情況指導大人的飲食等。
濟川村的林曉麗的女兒已經3周7了,早在寶寶1周歲的時候,她就帶著女兒參加互助小組活動,“這還要感謝我的鄰居林亞宏老師”。
林亞宏是桃城二幼的老師,林曉麗有寶寶后,經常向她咨詢育兒知識。“以前育兒知識都是靠看書、看電視、手機咨詢學習,但缺少實踐。”林曉麗笑著說,當時帶娃是“照書養”。從林亞宏處得知村里有早教家園互助小組活動后,她立刻帶著女兒參加。“以前我女兒在家是魔王,出門卻膽小,參加互助小組活動后,經過訓練性格開朗自信多了,膽子也大了起來。”
早教老師送教下鄉 醫師輔助培育
像林曉麗、顏雅玲參加的早教家園互助小組,已成為永春許多農村寶媽的早教輔導。
永春縣計生協會常務專職副會長趙麗紅介紹,早在2011年起,永春縣就開展嬰幼兒早期發展教育工作,在全縣各幼兒園設立早教室,開設早教課程。但在偏遠的村落,家庭住宅分散,早教覆蓋率依然比較低。尤其是近年來,留守嬰幼兒增多,他們平時都是由老人帶,距離幼兒園較遠,很難到幼兒園等處參加集中早教指導活動。
為了擴大早教受益面,永春縣創新推行農村早教新模式,縣計生協會建立早教活動制度,組織推廣早教家園互助小組。以村為單位,按組、角落成立早教家園互助小組,鼓勵早教老師帶上教具,送教下鄉,由年輕、學歷較高、熱心的家長擔任組長,同時就近選擇活動場地開展活動。除了早教老師,永春縣婦幼保健院、各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們也經常到早教家園互助活動現場,對寶寶們進行心理行為發育水平測評及潛能開發指導。
覆蓋全縣22個鄉鎮 每月開展活動
如今,家園互助小組早教模式已經推廣、覆蓋到永春全縣22個鄉鎮,每個鄉鎮都建立了1個以上家園互助小組。全縣已設立了35個點,共有68名早教輔導員,每個互助小組每月至少開展一次活動。
作為福建省兒童早期發展試點項目,各級政府不斷投入資金,用于輔導員培訓、早教宣傳材料印制、早教器材的添置等。趙麗紅表示,他們選配具有高級育嬰師資格的幼兒園專任教師兼任早教輔導員,組織基層早教工作人員參加國家、省級計生協會舉辦的培訓班,并加強育嬰師的培訓,提高早教老師的專業水平,更好地為山區寶媽服務。早教家園互助模式的推廣,將為農村孩子們今后的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姚德純 黃仲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