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初次來到泉州,住在哪里才能體驗傳統生活?停在哪里才能遇見在地文化?答案,也許就隱藏在今年年底竣工的大寺逅里。記者從鯉城區了解到,該區在建重點項目大寺逅自去年10月開工以來進展順利,有望今年年底竣工開業,成為舊廠房“騰籠換鳥”的又一次有益嘗試。
堅持修舊如舊保留古建筑風貌
近年來,隨著出行觀念的日漸成熟,人們規劃出行路線時,除了考慮精品、經典路線,也更加注重旅行時休憩的品質,看重與在地文化的零距離接觸,大寺逅項目就此應運而生。
大寺逅項目酒店區效果圖
在新華北路365號的原中僑衡器廠的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對廠區內幾幢原有的舊廠房進行改造、加固,緊臨的幾幢新建樓房已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正在進行混凝土澆筑和鋼筋模板安裝。
老廠房的改造是施工難度最大、工序最復雜的部分。“我們對舊墻體和部分原有結構進行保留,對屋面的圈梁等部分重新澆筑、加固,加蓋鋼結構的屋架。”據項目施工方負責人介紹,項目堅持“修舊如舊、存表去里”的思路,除加固主體建筑外,在屋面上鋪設舊瓦片,外墻磚則是利用舊有的閩南紅磚進行燒制,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筑風味。
“保留原有工業廠房的時光印記,結合南洋風格的室內設計,將給客戶帶來全新的旅居體驗。”大寺逅項目運營有關負責人介紹,大寺逅項目運營方充分考慮了項目周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在建筑內外設計和服務項目設置等方面突出了文化主題,希望打造古城旅游理想的落腳地。
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古城慢旅產業鏈
大寺逅項目位于古城保護核心區,緊挨開元寺、西街等泉州著名景點,融入泉州本地人文元素和海絲文化元素,打造“城市的棲息院落”,做到園區與周邊建筑、原始工業空間與新建筑對象的相互統一。
據介紹,大寺逅項目占地面積12.22畝,作為泉州古城旅游提升重點項目之一和活化老建筑的“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程。該項目設置酒店區、藝文區、生活區和公共區等功能區,未來,將通過與古城文旅的其他業態、項目形成良性互動、有益補充,形成“行簡、住優、食美、慢生活”的古城慢旅產業鏈,打造泉州經典旅游路線上的“棲息住地”。
□泉州晚報記者殷斯麒 通訊員朱瑩 陳晉杰 黃凱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