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銘(化名)提前降生,出生三周體重僅1.1公斤。在泉州兒童醫院,他被確診為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銘銘的心臟僅有“鴿子蛋”大小,給這樣的孩子做手術,比繡花都還要細心十倍。
近日,銘銘在泉州兒童醫院成功接受了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手術后體征較平穩。該患兒是我省小兒心臟外科目前體重最小的手術患兒。 □記者 張沼婢 通訊員 黃麗紋 文/圖
醫護團隊密切配合,成功修復了患兒的“迷你”心臟。
27周早產男嬰 心臟小如鴿蛋
2018年12月,早到的小天使銘銘在媽媽肚子里待了還不到七個月,就迫不及待地呱呱墜地了。出生時候他的體重僅1.06公斤,出生后三周也僅有1.1公斤,只有巴掌般大小,因窒息復蘇后氣促入住泉州市兒童醫院NICU監護治療。
入院后的小銘銘呼吸費力,只能通過呼吸機輔助通氣,無法撤離呼吸機,通過心臟彩超檢查顯示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的癥狀,因直徑約5毫米粗大的動脈導管造成大量的血液左向右分流,引起了嚴重的肺動脈高壓,且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肺充血明顯。針對此類病癥,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實行動脈導管結扎。
對于這么小的早產兒來說,5毫米的未閉孔已經屬于比較大的了,如果不盡快手術,撤離輔助呼吸機,將會引起慢性肺病等一系列相關并發癥。但銘銘在孕27+5周早產,小心臟只有“鴿子蛋”大小,且極低出生體重兒心功能相對脆弱,在這樣小的心臟上做精細手術,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再加上動脈導管粗大,手術操作難度和風險都很大,任何微小的差池,都可能引起致命的風險,手術難度不言而喻。
多學科聯手救治 男嬰重獲“心”生
經泉州市兒童醫院小兒心臟外科、新生兒科醫生們準確的病情評估及相關專業學科會診后,小兒心臟外科何倫德主任醫師、新生兒科王瑞泉副主任醫師決定為這個超低出生體重的患兒實施動脈導管結扎術。
在與患兒家屬溝通后,術前“備戰”拉開了帷幕。醫院小兒心臟外科的醫生們不斷改進手術方案。手術前,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制定專業嚴格的營養方案、護理方案與呼吸支持方式,精心護理,每個環節都小心翼翼,并得隨時監控各項數據。小兒心臟外科、新生兒科、麻醉科醫護團隊緊密協作,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
手術當天,小兒心臟外科、新生兒科、麻醉科等多科精兵強將,密切配合,有條不紊。何倫德介紹,銘銘的心臟只有鴿子蛋大小,動脈管壁非常薄脆,極易破裂而引起大出血,吻合要求非常高,難度很大,“感覺針就在豆腐上穿行”。而且,醫生要在切口僅2—3厘米、深度3—4厘米的視野范圍下進行手術,完全依靠鑷子。盡管手術難度不小,但最終還是成功地修復了銘銘的“迷你”心臟。
“銘銘通過這次手術達到了心臟畸形的完全糾正。”何倫德說,經過兩個多小時手術,術后經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銘銘各器官的功能恢復正常,逐步成功脫離呼吸機。
手術成功后,銘銘成為我省以非體外循環方式做心臟病手術的體重最輕早產兒。何倫德說,接受手術后,經過細心照顧,銘銘長到2.5公斤左右,就可以出院了,今后將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給體重這么低的患兒做手術,比繡花還要細心十倍。
患兒“收心”后 和正常孩子無異
此病例的成功救治為今后類似疾病的患兒提供了寶貴的手術經驗。據悉,該院已完成10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該類手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我市小兒心臟外科醫療水平的提升。
動脈導管未閉(PDA)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占先心病的15%—20%,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是導致早產兒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胎齡越小,體重越低,則PDA發生率越高,如處理不及時,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先心病的發病率在千分之九左右,不少家長感覺像是天塌下來了一樣。其實95%的先心病可以得到救治,而家長的焦慮往往會影響治療,及時手術后的孩子也完全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
據了解,目前,我市的兒童醫院和泉州市第一醫院均有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按照目前先天性心臟病每年千分之九的發病率計算,泉州每年的先心患兒約為1000個,在泉接受手術的只是一小部分。”何倫德告訴記者,先天性心臟病的最佳手術時間是1歲以內,手術成功后,患兒能與健康孩子一樣成長。
醫生提醒,先心病患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救治,病情較重的孩子將在嬰幼兒期死亡,其余的孩子大部分活不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