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國文藝評論發展經驗交流會在泉召開。此次活動為全國文藝評論家協會2019年度工作會的重要內容,來自全國各地的10家文評協會代表到場分享交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龐井君主持會議。
各顯神通 發出文評協會聲音
面對協會年輕、經費缺乏、人才短缺等發展問題,全國各地文評協會“各顯神通”,通過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文評協會的存在價值在哪里?”青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溫奉橋說,面對同城的作協、書協等文藝家協會,文評協會不僅成立時間短,會員規模也不到這些傳統協會的五分之一。
“不等不靠,抓住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青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6年多總結的經驗。這些年來,該協會立足學術,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活動,取得良好的成績。溫奉橋認為,學術活動是文藝評論家協會的立足之本,使命所系。今后,該協會還要通過建立簽約文藝評論家制度,創設青島文藝評論獎,成立專業委員會等舉措構建文藝評論發展長效機制。
此次參加經驗交流的有省、市級文評協會,也有縣級文評協會。浙江寧波市鄞州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王振認為,基層文評協會也可以依據自身條件活躍文藝評論活動,他分享的文藝評論家與文藝家結對互動等好經驗深受贊賞。
以人民為中心 讓文評“靈”起來
近年來,文藝評論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得到提高與加強,但在新形勢下,文藝評論也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
“文變染乎世情,興衰系乎時序。”當“網紅”笑傲江湖、流量稱王稱霸的時候,文藝評論的出路在哪里?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陳善君認為,文藝評論今后面臨跨界發展,要打破壁壘,通過高校評論“拉”出來,社會評論“聯”起來,媒體評論“強”起來,網絡評論“走”出來,讓文藝評論“靈”起來。文藝評論家還要嘗試創作,相輔相成,讓文藝評論“強”起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文藝評論‘扎’進去。”這是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探索的經驗,并形成了靈活、新潮、硬扎的文藝評論本色和優勢。
文藝名家難出、力作難出,與創作一樣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評論可以而且需要超越創作,因為文藝評論獨立的法寶,就是永不妥協、永不茍且的批判精神,能在批判中樹立理想的精神。”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胡曉軍說,文藝評論發展要發揚傳統優勢,不斷拓展創造空間,目前該協會正大力推動構建長三角文藝評論工作的新格局。
多措并舉 提升基層文藝創作水平
“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于去年成立,而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馬上響應,率先成立福建首個市級評協,足見這座城市對文藝事業的重視。”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福建省文學院院長張應輝說,文藝從人民中來,文藝評論也要到人民中去,新時代的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遇上了大好時機。新時代文藝走基層,應當沉下心來,真正到群眾中去,一方面汲取創作的營養,另一方面把優秀的作品帶給群眾,用藝術的方式回饋百姓。今后,要組織文藝家深入基層生活,進一步加強基層文藝隊伍建設,針對性引領青少年群體熱愛文藝,多措并舉破解基層文藝創作的豐富性與質量提升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
“要加強基層文藝組織與上級文藝組織之間的互聯互動。”張應輝建議,上級文藝組織可安排團隊到基層進行培訓,受益的學員就多,使得水平相當的創作者也有同等學習機會;甚至上級文藝組織可以與文藝專業院校合作共建,為基層文藝人才培養提供平臺,加強與基層文藝組織的互聯互動,從而推動基層文藝創作的健康發展。
相關新聞
擁抱時代 做好文藝評論
日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工作思想暨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工作培訓班在晉江舉行,吸引了泉州市一批文藝評論愛好者參加培訓學習。
此次活動由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泉州文聯主辦,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晉江文聯協辦,晉江文藝評論協會承辦。
主辦方邀請了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龐井君和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主席陳毅達擔任主講嘉賓,他們分別以《確立審美時代的精神坐標——談談文藝評論的獨特價值和生長空間》《守正創新和培根鑄魂——新時代文藝評論應有的兩個維度》為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工作思想為指引,結合各自熟悉的領域作了精彩的分享,呼吁大家擁抱時代,做好文藝評論,令人受益匪淺。
活動現場還舉行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微信公眾號開通儀式。該協會為福建首個地市級文藝評論家協會,去年12月份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記者 陳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