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磁灶窯綠釉褐彩堆貼塑龍紋軍持、宋代磁灶窯醬釉四系罐、元代磁灶窯綠釉褐彩卷云紋長頸瓶……近日,泉州收藏愛好者陳先生,將自己收藏多年的三件磁灶窯外銷瓷捐贈給泉州市博物館。
宋代磁灶窯醬釉四系罐
“這三件瓷器是晉江磁灶窯的外銷瓷,年代在宋元時期,是泉州海絲文化的佐證。”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高度評價了這三件瓷器,并表示將于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向陳先生頒發榮譽證書。
元代磁灶窯綠釉褐彩卷云紋長頸瓶
癡心高古瓷收藏 國外淘到罕見軍持
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鐘情于瓷器收藏的陳先生,他的網名便是“土與火”。今年63歲的陳先生家住鯉城區平水廟一帶,退休前他曾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搗鼓”高古瓷(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收藏亦有20多年,收藏了數百件/套高古瓷,這些瓷器藏品產自全國不同地區,有龍泉窯、景德鎮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的定窯等。
陳先生曾有幸得到北京名師指點,對古陶瓷收藏頗有心得。數年前,陳先生到東南亞和日本旅游時,意外淘到軍持、四系罐和長頸瓶,幾經鑒賞、辨別后,他認出這些是晉江磁灶窯產的宋元時期的陶瓷。
“磁灶窯是外銷瓷,市面上少有人仿制,而且大多數還是孤品,存世量不多!”陳先生說,多年的收藏經驗告訴他,從東南亞淘到的這件軍持,是元代晉江磁灶土尾庵窯所燒制的軍持,“一般磁灶窯出產的軍持只有大約17厘米高,但這件有30厘米,而且器物上還有印花、三彩、對塑等,非常罕見。”
記者看到,這件軍持腹部鼓圓,器身貼塑一條蛟龍,龍首伏在流上,前身盤于頸部,后身彎曲成把,龍尾連接器腹。器腹部刻有簡易花卉紋,花紋處及貼塑的龍紋均飾以黃釉,與一般常見的軍持并不相同。
“磁灶窯是外銷瓷,在東南亞發現磁灶窯生產的軍持,并不奇怪。”陳先生說,回國后他特地查閱有關晉江磁灶窯此類器型的軍持資料,最終在陶瓷鑒定家、考古學研究者歐陽希君所著的《歐陽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中,看到一張與此軍持極為相似的殘件照片。因此他更加堅信,“此軍持乃國內僅見”。
元代磁灶窯綠釉褐彩堆貼塑龍紋軍持
無償捐出磁灶窯古瓷 見證泉州海絲繁榮
回到家鄉之后,陳先生在逛博物館時發現,泉州的博物館對外展出的瓷器中,較少保存如此完好的磁灶窯外銷瓷。一番斟酌之后,他決定捐出這三件磁灶窯古瓷。
“這幾件磁灶窯古瓷放在家里發揮的作用有限,但捐給博物館能讓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了解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陳先生說,其實此前聽聞泉州籌建海絲博物館時便有意捐出,此次機緣巧合,最終選擇捐給泉州市博物館。
“陳先生對古城懷有一片赤誠之心,他慷慨地捐出晉江磁灶窯外銷古瓷,體現了他對收藏、對泉州的熱愛,這種無私之舉也體現了他的情操。”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陳先生捐贈的三件宋元時期磁灶窯外銷瓷頗為珍貴,尤其是體量頗大的軍持較少見,在泉州古墓葬考古中尚未發現,而這些瓷器也從側面反映泉州窯曾是海絲外銷商品的生產基地,是泉州海絲繁榮的歷史見證。
陳建中透露,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將向陳先生頒發榮譽證書,感謝他的無償捐贈,“這是市民對泉州文化的熱愛,也是對泉州申遺工作的熱愛!”
據介紹,晉江市磁灶鎮以開窯設灶制瓷而得名,磁灶人燒制陶瓷已有1500多年歷史。磁灶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陶瓷產地之一,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和時代風格的民窯,生產始于南朝晚期,盛于宋元,延續于明清及近現代。
磁灶窯的產品有青瓷、黑瓷和綠釉陶器等,胎體較粗,多為灰白色,裝飾有劃花、印花和堆花等。宋元時期,磁灶窯產品外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諸國,其中專門為銷往東南亞國家而特制的軍持,尤為引人注目。(記者 張素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