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想懟人又懟不出口啊!”在這個“動口不動手”的年代,你可能會遭遇一種尷尬,面對忍無可忍很想開口懟幾句的,卻半天噴不出一句話來,這種情況被網友們總結為“當面吵架失能癥”。于是,在此前興盛的“夸夸群”“懟懟群”之后,電商平臺上又出現了代人吵架業務。只要愿意花錢,就有人替你懟對方,甚至還有按不同地區“吵架能力值”來定價收費的。這對雇主來說看似省心又有效,但無論是代罵者還是雇主,雙方都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相關權利。
網上各類“代吵架”業務
調查
“不管對方說什么,我們都能氣倒Ta”
“吵架吵不贏怎么辦?點我們幫助你處理……”在某電商平臺,輸入“代吵架”關鍵詞,各種賣家信息五花八門,代吵架價格都在100元以下。
記者聯系一名賣家,他們是兩個人合作服務,代罵一次18.88元包辦,提供打電話、發短信、微信語音等各種代吵架方式。
“如果對方一直不掛電話,就一直罵,要是對方掛電話,就一直呼他。”賣家稱,他們代吵架都是用普通話,對方說什么無所謂,只要能把對方氣倒就可以。“有的人最后不想再被我們騷擾,只能道歉。”
“我們有辦法,罵到他茶飯不思。”另一名賣家稱,提供代吵架服務前,要先交50元押金,包贏。他們團隊通過線上集結了來自云南、廣西、廣東、河北、湖南等各地的人,如果需要,可以用方言代吵架。
記者發現,在一些代吵架業務中,可以幫忙罵人,有的還特意指出部分地區收費會高一些,如吵架對象是上海人加10元,東北人加30元,武漢人加50元。還有的說遇到代吵架對象是重慶人就算了,因為很可能吵不贏。
記者看到,在近期線上接單的網友有的評論說“一發入魂,招招致命,牛”“暴躁小姐姐在線代吵架,說一不二的性格太可愛了,有機會一定會再來”……
市民
代吵架用處不大 自己吵贏了才痛快
對于這樣的代吵架業務,不少泉州市民還是覺得挺新鮮的。
●有的人想向賣家“取經”。
市民李女士說,她是做服裝生意的,經常要去外地進貨,價格談不攏,遇到不合拍的,與人吵架也是常事。“有些人嘴皮子特溜,嗓門又大”,她自認為是“斯文人”,跟人懟沒兩句就沒詞了,只能認輸默不作聲趕緊離開。事后李女士都覺得有點丟臉,在現場氣得都失語,吵完就覺得自己發揮得很差。她說要真有這樣吵架的高手,還想向他們取經,“別人代吵架沒意思,自己吵贏了才真是痛快”。
●也許會試一試,給自己出出氣。
“心里氣勢很足,但真的吵起來就敗了。”市民陳小姐喜歡網購,眾多的網購經歷中,也會遇到幾次不如意的。此前她曾給過淘寶店家差評,過后賣家就聯系她,要求她改評價,陳小姐對賣家的服務和商品確實都不滿意。隨后兩人在線上吵起來,但是陳小姐不是會吵架的人,最后自尊心強的她還被對方差點罵哭了。“就覺得沒被這么惡語傷過,要是那時有這種代吵架的,也許我會試一試,給自己出出氣。”
●代吵架跟自己去吵還是差很多的。
市民李先生認為,代吵架服務用處不大。購買服務的人最主要的是想讓對方生氣,好讓自己解氣,但被罵者在線上可以選擇信息屏蔽,有些被罵者可能對這些陌生人拋來的罵聲無感。“真想讓對方服輸,唯一的途徑是自己懟回來,這才是正道。”
專家
花錢買不來共識 容易突破底線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心理門診主治醫師賀佳表示,會選擇這類代吵架服務的,可能跟本身人際溝通能力差有關。自己不太會與人交流,當自己的想法表達不出來的時候,又控制不了情緒,就想找個宣泄口,如找人替他們出氣,試圖讓自己以此尋求心理平衡。
華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北嬰表示,代吵架服務看起來是件小事,卻是一種非正規的服務形式,業務開展也處于非正常狀態,還可能觸犯道德和法律,對人身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埋下社會隱患。
“給錢就有人代你吵架,那哪天對方也花錢找人來打你呢?”肖北嬰認為,現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因為意見認識不同而起爭執是正常的,沒必要過多在意要如何吵贏對方,可以通過交流等其他形式來達成共識,“不是以勢壓人,要有理有據”。
另一方面,代吵架者多不清楚雇主和被罵者之間起爭執的前因后果,而可能只是用一些激進的言語甚至騷擾方式來壓制對方。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就容易突破底線,可能讓雙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花錢買不來共識”。
律師
找人代吵架 可能涉嫌名譽侵權
福建建達(泉州)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傳江表示,從道德層面上看,興起的這種代吵架服務,不符合社會的公序良知,破壞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雖然代吵架者和被罵者沒有直接身體接觸,但是在代吵架者提供“服務”過程中,吵架難免會引發語言上的辱罵,就有可能涉嫌侮辱和誹謗,情節輕者可能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重則可能涉嫌犯罪。
遭遇代罵后,個人可通過電話錄音、截圖等方式保留證據,若認為名譽權受到侵犯可向法院起訴。若情節嚴重的也可向公安機關報案。
一經查實,代吵架者和雇主都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所以建議市民不要隨意嘗試,以免一不小心觸犯法律底線。(記者 許奕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爭春時 趕訂單2025-02-1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