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七個一”工程之一的市區中山中路(打錫街—鐘樓)綜合提升工程啟動。
泉州中山路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聯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獲評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它是泉州古城的南北中軸線,也是中外文化的串聯軸線,承載著泉州市民對古城的美好記憶,是泉州古城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山中路(打錫街—鐘樓)綜合提升工程全長約650米、寬12米,市政道路、綜合管線施工工期約4個月。項目涉及海濱、鯉中2個街道辦事處,海清、和平、通政3個社區,沿線兩側商家270戶,連接背街小巷18條。堅持“一保建筑二保風貌三保功能”原則,項目內容包括市政道路及綜合管線建設、道路鋪裝、景觀提升、騎樓結構加固和建筑風貌保護修繕等,是一項整體修復提升的系統性文化工程。
據介紹,去年11月啟動的中山路示范段(打錫街—涂門街)綜合提升工程已完成市政綜合管線建設及道路鋪裝,目前正在開展騎樓加固、立面修繕、騎樓天棚吊頂、騎樓鋪裝等工作,計劃今年國慶前整體完工。項目組將總結經驗,繼續高標準推進中山中路(打錫街—鐘樓)綜合提升工作,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保存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真實完整地保存建筑物的歷史原貌和建筑特征。
時隔20年泉州再次啟動中山路系統性綜合提升——
活化一條古街 守護鄉愁文脈
去年11月啟動的中山路示范段(打錫街—涂門街)綜合提升工程雛形初現,已完成市政綜合管線建設及道路鋪裝,目前正在開展騎樓加固、騎樓風貌修繕等工作,計劃國慶前整體完工。
“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的泉州中山路,承載著泉州人的記憶和情感,成為不少人心中的鄉愁符號。歷經百年滄桑,中山路部分騎樓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地下管道老化影響居民生活,啟動系統性保護提升迫在眉睫。自1998年沿街立面整修后,時隔20年,泉州再次啟動中山路綜合提升工程,去年11月已開始中山路示范段(打錫街—涂門街)保護提升,今年6月再次啟動中山中路(打錫街—鐘樓)綜合提升,旨在保護建筑風貌、提升人居功能、守護鄉愁文脈。
現狀 樹蛀樓危 管線老化 功能弱化
中山路是一座“活的博物館”,泉州人對街區里的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數家珍。然而,在歲月的流轉中,中山路老態顯現——騎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老住戶經常面臨管道老化破裂停水停電狀況、交通不便居民外遷、沿街商業業態轉型陣痛……
“家里的木頭家具都被白蟻蛀蝕,回南天墻面潮濕脫落,去年有好幾次水管破裂,停水很長時間,鄰居中有很多都搬走了。”中山路住戶林阿姨已經在這住了20多年,對于生活中的“不方便”感受越來越強烈。“有些騎樓建筑快百歲了,內部破損、外部風化,急需原樣修復。各種電線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一旦出現短路極可能引發火災。”修了大半輩子古厝的老工匠吳師傅痛心地說。
“城市在更新,中山路存在騎樓破損、白蟻蟲蛀、地下管網老化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一方面,中山路的小葉榕對建筑破壞很大,還會招來白蟻蟲害,遇到臺風天,被蛀空的樹容易被刮倒,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地下空間嚴重不足,雨污合流,管線缺乏統籌,已經無法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中山路的保護提升勢在必行。”中山中路綜合提升工程項目組工作人員介紹,歷次對中山路的整治均以各細分專業的具體問題為導向,此次綜合提升工程是一項整體修復提升的系統性文化工程,既有景觀提升又有功能提升,將實現歷史風貌得到保護、地下管線功能齊全、景觀得到改善的目標。
方案 多專業協同提升 修復古城功能體系
據了解,此次綜合提升工程是多專業協同的保護提升,使古城功能體系得到全面系統的修復、彌補和完善。
騎樓建筑方面,對兩側騎樓建筑進行修繕,包括結構加固、立面修復、建筑風貌提升、走廊吊頂建設、騎樓鋪裝、立面管線優化等。
市政基礎設施方面,補充完善污水系統,實現雨污分流,優化更新增補管線設施,規整管線布局等。
景觀交通提升方面,完善空間功能,增加行人活動空間,優化綠化層次,在有條件的位置種植落地樹,并在沿街布置樹箱、花箱,增設文化主題景觀小品等。
夜景照明優化方面,提升街道照明品質,統一規劃騎樓照明,重點塑造特色建筑節點,營造舒適的街道氛圍,突出街道業態及兩側建筑風貌特征等。
施工 加強溝通互動 做足做細群眾工作
中山中路(打錫街—鐘樓)綜合提升工程聚焦各方關注,施工期間將進行交通管制,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古城居民出行。因此,施工組注重細節,最大程度爭取群眾支持,嚴格以“市民互動示范工程”“現場施工管理示范工程”“安全文明標準化示范工程”為建設目標有序推進。
首先要保障居民正常生活要求。成立應急搶修小組,及時為項目周邊老百姓搶修用電、用水、通信等應急問題,急老百姓之所急。
衛生、消防、噪聲等問題是周邊群眾最關切的。項目組專門成立項目物業管理,配備保安,24小時值班,保障住戶、商戶出入及財產安全,并配備專門保潔人員,確保騎樓建筑整潔;為項目范圍內的住戶、商戶免費發放滅火器,并在騎樓兩側安裝消防箱及消防栓,保障施工期間消防安全;施工現場設置移動吸音防塵切割房、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噴霧設備、洗車臺等,加大文明施工措施投入,各個通行的巷口設置安全通道,盡最大能力減少擾民。
針對因道路施工導致商家及住戶停車難的問題,項目組在舊人民醫院項目部設置機動車停車位及電動車停車棚,供兩側居民及商戶無償停車及充電。為兩側商家免費制作導購牌,降低施工期間對兩側商家的影響。
及時聽取群眾聲音、解決群眾難題。項目組發放便民服務卡,設置接待處,由專職人員負責解決老百姓的問題。組建由鯉城區政府牽頭,相應街道、社區及古城公司、施工、監理等單位人員組成的群眾工作小組,提前入戶與商家、居民溝通。組建專門的宣傳小組,專門為商家、住戶提前通報施工組織方案,讓老百姓提前知悉相關施工過程,有心理準備,同時施工期間經常走訪商家、住戶,了解老百姓訴求及建議。(記者殷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