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數千年歷史的編鐘、古笛,承載了歷代先人對音樂盡善盡美的追求;關于高山流水的故事,蘊涵著對知音和友誼的理解;音樂文化讓人獲得美學享受
慢節奏的音樂
這些音樂器物體現了40年前的精神生活
核心提示
泉州人熱愛音樂的傳統由來已久,作為音樂的載體——音樂器物,里面同樣可以找到藝術養分,得到藝術熏陶。泉州收藏愛好者郭明池不僅從小喜歡音樂,而且喜歡收藏音樂器物,尤其是與音樂文化有關的音樂器物。在他眼里,音樂文化是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愛屋及烏 收藏音樂器物
走進星光不夜城創始人郭明池的辦公室,便可發現里面放滿各個年代的老唱片和碟片機,以及其他與音樂有關的器物,讓人一下子迷醉于音樂的美妙世界里。第一眼見到郭明池,他的臉上掛著溫和儒雅的微笑,讓人感受到閩南人特有的淳樸與親和力。從各種音樂器物的收藏,到弘一法師的美育思想、陶行知的美育理念……對于音樂,郭明池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熱愛音樂并對音樂有鑒賞力的人。跟他交談,時而像是和音樂老師一起理解一首曲子的深刻含義,時而像是跟哲學老師分享人生的意義,受益匪淺。
泉州人熱愛音樂的傳統由來已久,延續千年的雅樂——南音就是一個明證。南音在泉州有著肥沃的土壤,不但有專門的劇院演出,夜晚的街頭巷尾也能看到。郭明池對于音樂的喜歡,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他開始制作音箱,有時會利用一個下午或一個晚上的時間,讓自己沉浸在音樂當中。正因為喜歡音樂,郭明池著手收藏與音樂有關的器物,并且從中收藏美的享受。
郭明池的藏品并不是很多,主要是跟音樂文化有關的器物,像古代手搖的留聲機、老碟片、觀音盤琴等等,這些音樂器物,從一個側面反映音樂的發展史。“在收藏音樂器物時,也沒有特別去注意什么,只要它有歷史的印記我就會收藏。”郭明池說,這些有歷史印記的音樂器物,可以讓人回響曾經的過往,穿越歷史和古人對話。
音樂可以提高藝術修養和生活品位。隨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精神世界也逐漸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去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去各種展館看展、去劇院欣賞話劇……將會成為未來人們娛樂活動的一部分。如果懂音樂,會欣賞這門藝術,不僅可以在朋友面前談論自己專業的看法,也會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和滿足。“音樂是被人類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情感的藝術。音樂之所以美,就在于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甚至是同一演奏者在不同狀態下的演奏,都是獨一無二的。”郭明池表示,他之所以喜歡收藏音樂器物,就是因為音樂器物不僅蘊藏人類的情感,而且蘊藏著最深厚的音樂文化。
無線電波傳播歡樂
上世紀80年代的收音機
承載數千年音樂文化
音樂器物里最吸引人的部分便是音樂文化。音樂文化承載了數千年來歷代先人對音樂盡善盡美的追求。
“在收藏的過程當中,我發現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編鐘,它的工藝,它的精確度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說,幾千年前古人的工匠精神讓人肅然起敬。”郭明池表示,音樂文化就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是真實的存在,是一種古老的歷史文化。只有在了解自己的音樂歷史后,才會發現祖先的智慧和偉大。所以民族的自信,應該來自對民族的了解,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它的起源,它的文明發展史。
音樂不只是一種純粹的音樂,它還有聲波,還有次聲波,還有超聲波。音樂可以調節人類身體的頻率,所謂頻率,就是聲波的俗稱。可以這樣說,每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音樂,離不開聲波。所以音樂是語言,是能量。音樂會使人產生多巴胺和內分肽,從而疏通經絡。有人甚至說,“音樂可以治百病”。
郭明池在研究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很喜歡一個與高山流水有關的故事,講的是伯牙絕琴的故事,寓意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這個高山流水的故事,后來成了交朋友的千古楷模,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
郭明池介紹,他最喜歡的音樂器物,是一件河南省博物館的古笛,承載了中華文明的5000年歷史。也就是說,5000年前,古人就懂得用這種樂器來愉悅身心,如果你看了這古笛,就會聯想到祖先對美的追求是那樣的執著。
還有就是湖北隨州出土的一套編鐘。透過這個編鐘,仿佛可以穿越時空隧道,聽到歷史的聲音,這種感覺令人震撼。
音符傳遞豐富信息
上世紀的留聲機
歷史留聲,穿越時空
從中獲得美學享受
中國古代音樂以五聲為主,天(自然界)有天籟之五音:角、徵、宮、商、羽,地(物質)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宇宙間各種元素相生相克、相對應。所以五臟與五行、五味、五音相對應是音樂治療疾病的理論基礎。音樂可以讓我們身心放松,身心放松則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可見音樂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所謂的胎教,就是音樂的神奇功效之一。
臺灣教育界有句名言,即“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這是因為從音樂里可以學到理性思考與感性思維,控制自我才能控制音樂。學習音樂的孩子花最大力氣來學習的便是如何控制自己控制音樂,用理性去思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更重要的是音樂本身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得孩子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在學習美、感受美、實踐美。這樣的孩子更有靈性,更能感恩生活,看見清風浮動水面都能擁有幸福感。一個美的環境對于陶冶孩子的心靈和性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剛剛結束的全國高考,各地的語文作文題目相繼出爐,其中上海的題目非常有意思,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很多網友紛紛感嘆,從小沒學過音樂,連作文都寫不出來了!
其實,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越來越多全面發展的孩子得到重視,從小學過音樂這一優勢也逐漸體現出來。那些擁有音樂特長的孩子,即使日后不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小時候的學習也絕不會白費。
“音樂器物與美學有很大的關聯度,一個人可以從音樂器物里獲得美學享受。我發現喜歡音樂和音樂器物的人都不會差到哪里。”郭明池說,喜歡音樂的人,思維會更活躍,想象空間也會更豐富。所以說他們的成功率會更高,而且他們的審美能力會更強,他們的幸福指數也會更高。
在未來,很多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但是唯獨音樂不能。在如今的社會中,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應變能力,能使人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而情商需要從小培養,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外,學習音樂往往也是提高孩子情商的一種方式。孩子在學習音樂中,能夠慢慢感知音樂中的情緒變化,甚至僅僅通過樂譜就能捕捉到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培養這種情感細膩的洞察能力,對孩子情商的提高大有益處。
喜愛音樂和音樂器物的孩子們,一定要堅持下來,現在流下的汗水,都將成為你們未來的優勢。 □記者 曾廣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