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泉州市出臺《泉州市石油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僅去年一年,泉州石化規上企業已達338家,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59.73億元,增長5.3%;產值2681.6億元,同比增長22.5%。
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始醞釀,30年前落地生根,泉港、泉惠石化園區雙翼協同互為裨益
泉州網6月26日訊(記者林耀平 王宇靜 通訊員陳世偉 莊國輝 文/圖)三年前,泉州市出臺《泉州市石油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僅去年一年,泉州石化規上企業已達338家,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59.73億元,增長5.3%;產值2681.6億元,同比增長22.5%。根據路線規劃,在泉港、泉惠兩地石化園區的雙輪驅動下,到2020年,泉州石油化工產業產值有望超3000億元。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材料源頭到全產業鏈,一副宏偉的石化藍圖在泉州千年古港舒展開來。
石化產業在泉州北翼崛起
憶往昔 三十載努力崛起石化新城
今年,福建煉化迎來建廠30周年。30年前,經過多年的準備與努力,泉州終于迎來了產業結構性改革關鍵性一步:福建煉油廠落戶,結束福建省無煉油歷史。
吳宏,30年前畢業于華僑大學石油煉制與工藝專業,目前是福建煉化安全總監。“這個專業就是專門為煉油項目定向開設的”。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沒多久,深知煉油項目對區域經濟的重要作用,福建便開始積極爭取項目落地。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輕工業的逐步發達,福建在福州、廈門、寧德以及泉州甄選首個“油址”。受益于天然良港的港口優勢,1989年1月,泉港成為“油址”。
“那就是一片‘地瓜地’。”如今雙鬢染霜的吳宏回憶說,當年他們這批定向培養的年輕人來到工廠所在地時,“真是啥都沒有”。在當時“先生活再生產”的號召下,在200多位熱血煉油開拓者的汗水澆灌下,1991年海峽西岸的明燈照映四方,原油加工能力250萬噸/年。1997年5月經過改造,福建煉化公司一次原油加工能力由250萬噸/年提升至400萬噸/年。2007年3月通過合資成立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將煉油能力再度提升至1200萬噸/年(24萬桶/天),并新建80萬噸/年乙烯裂解裝置、80萬噸/年聚乙烯裝置、40萬噸/年聚丙烯裝置和70萬噸/年對二甲苯裝置。2013年12月,通過乙烯脫瓶頸改造,形成規模為1400萬噸/年煉油、110萬噸/年乙烯、77萬噸/年對二甲苯、90萬噸/年聚乙烯、67萬噸/年聚丙烯的加工能力。
與此同時,在距離泉港不遠處的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也于2006年落戶惠安。作為創新發展部的負責人,山東人李建國來泉州已經整整13年了。“泉州中化系中國中化集團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可謂是高標準、高規格、高質量的‘三高’項目。”他說,立足良港資源,他們向大海要土地,公司的初創員工從最初的兩百人發展到現在的數千人,更是引來不少新泉州人在“石化”安家。江蘇人沈斌,原本在大慶油田工作,十多年前與妻子一同隨著泉州中化項目落戶泉州,“現在,我的孩子就在泉州上學。”沈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