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泉州援建的布許福建新村是洛隆歷史上首個現代小區
產業“造血”帶動致富
光伏發電讓屋頂生錢 農家樂助力就近就業
民營經濟特區泉州的特點——“活”。在“輸血”的同時,強化產業“造血”,帶動群眾致富,“泉八援”的腦筋也很活!
在縣城所在地孜托鎮加日扎村,洛隆南川歡樂園(農家樂)項目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內裝修。這個集休閑觀光、餐飲住宿、兒童游樂于一體的項目,是當地政府因應旅游逐漸升溫而出資建設的。
怎么讓項目更好運營,持續收效?援藏隊多方設法,最終從泉州引進運營商。“每個房間都將配備制氧設備,這在昌都乃至全區都是數得上的。”現場負責人鄭洪波說,致力打造一流主題酒店,經營業主采購使用最好的酒店業物資,管理也將引入泉州成熟團隊。
再過兩三個月,項目正式開門迎賓,屆時,包括酒店、生態園、民族特色演藝中心、洗車場在內,將帶動一大批群眾就近就業。而事實上,先期效應已經顯現。“項目每年租金收入用于補助貧困戶,全村79戶115人去年人均增收3200元。”加日扎村黨支部書記向巴介紹。從去年8月裝修啟動后,25歲的扎西拉姆就一直在工地拌砂漿水泥。她說,每個月收入4500元,是以前在餐館打工的近兩倍。
把好點子變成好項目,不僅群眾多了增收途徑,就連屋頂也開始“躺著賺錢”。在孜托鎮久瑪村異地搬遷安置戶嘎瑪加措家中,記者發現農家小院的屋頂,由援藏隊引資鋪設了光伏發電板。這些不占田地、沒有污染的發電板,每年為嘎瑪加措增收1500多元,類似這樣的受益家庭,在久瑪村共有80戶。
“洛隆日照時間長、發電效率高,很適合發展光伏太陽能。”多方奔走促成項目落地的吳保忠介紹,80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發電系統今年并入國網后,收益將翻番。看好效益,洛隆正在全縣全面推廣這一分布式光伏扶貧項目。
這樣的探索還有不少。在洛隆工業接近零基礎背景下,三年來,援藏隊共引進6家在洛注冊企業,注冊資金超1.2億元。其中,泉州毅通公司與洛隆縣洛宗公司、藏醫院合作的“青稞(米)漢堡”項目,工程主體建設已完工,今年建成投產后有望吸納建檔立卡戶30余人。其他3家涉農企業,也在發展之初就與當地簽訂協議,由公司種養殖技術人員向困難群眾傳授技術促增收。從“花錢買菜”到“賣菜賺錢”,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轉身,年人均預計可增收6500元至8000元。
旅游是無煙工業,也是洛隆優勢資源所在,而鄉村旅游更是對帶動洛隆脫貧攻堅有著重要意義。2017、2018年,與洛隆縣委宣傳部門聯合,“泉八援”連續兩年參與舉辦縣卓瑪朗措文化藝術節、俄西杏花節,為探索“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旅游開發模式積累經驗。
相當于0.8個泉州大的洛隆,海拔高、植被稀少、空氣稀薄,是名副其實的“雪域高原”。在包括泉州援建等在內的各級各方共同努力下,洛隆今年2月退出貧困縣。
泉洛攜手奔小康
鄉鎮結對幫扶全覆蓋 實現貧困縣退出
“團結奉獻、真情融入、不畏艱難、不辱使命”,援藏干部公寓樓里鐫刻的16個字,是“閩八援”的總體要求,也是“泉八援”的生動實踐。真情援洛,內涵外延不斷豐富——
向內,援藏隊隊員們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三年來,共走訪慰問建檔立卡貧困戶186戶786人,自掏腰包送上的慰問品、慰問金,總價值超過12萬多元,幫助結對戶解決的生產生活難題不勝枚舉。
外延,立足強大家鄉后援,一場場縣對鄉的區域結對、部門結對、社會結對接續發起。三年來簽訂31項單位結對幫扶協議。截至目前,泉州8個縣(市、區)與洛隆縣11個鄉鎮、55個深度貧困村全面結對幫扶,實現幫扶鄉鎮“全覆蓋”。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2月,洛隆縣順利摘掉貧困縣帽子。泉州市援藏隊也被洛隆縣委、縣政府評為2018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行業扶貧”綜合評價優秀單位;所在團隊福建省第八批援藏隊榮獲2019年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
更廣范圍,增進民族團結的交流、交往、交融的一系列活動,作用無法量化、意義影響深遠。
人員互訪400多人次,3個縣(區)黨政代表團、20多批企業人士到洛隆,開展考察對接或舉行社會捐贈活動。
人才培訓150多人次,25名洛隆干部到泉州掛職或跟班學習,其中有3名處級干部,9名科級干部。
組織展會,每年“6·18”、“9·8”上,有了洛隆招商引資的身影;建設窗口,泉州市區熱門商貿區萬達,有了泉州昌都(西藏)特色文化產品展示館;社會捐贈,累計爭取社會捐贈項目22個、捐贈資金物資價值1850萬元。文化交流,洛隆走進海峽文博會,“康巴風·閩藏情”文藝巡演,讓2000多名泉州觀眾大飽眼福,文化讓心靈更契合。
泉州臺商投資區與昌都市經濟開發區于2018年10月結對共建;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和東湖街道分別結對幫扶洛隆縣中亦鄉和玉西鄉;泉州廣播電視臺與洛隆廣播電視臺簽訂對口共建,捐助設備、資金180萬元;泉州市交通運輸局與洛隆縣交通運輸局結對幫扶,出資200萬元興建了洛隆縣交通運輸局農村公路養護中心;泉州市第一醫院與洛隆縣人民醫院結對并提供設備和資金支持;泉州6所學校與洛隆18所學校結對幫扶,培訓師資力量……
通過這些活動,泉洛兩地常走常親、越來越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