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泉州一直是一座多元、開放、包容的城市。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越發充滿活力,為外國人營造了非常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記者走訪發現,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到泉州工作、生活,他們中的一些人克服千差萬別,選擇成為“洋女婿”或“洋媳婦”,在泉州安了家。明天就是七夕,記者將目光投向泉州的這些國際家庭。
探討
自2016年5月1日,省民政廳下放涉及外國人的婚姻登記權限后,泉州市民政局窗口的外國人婚姻登記呈逐年遞增態勢。據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統計,涉及外國人的婚姻登記數,2016年為59對,其中外國女性42人;2017年126對,其中外國女性92人;2018年186對,其中外國女性158人;今年截至7月28日,共83對,其中外國女性69人。我市國際家庭數逐年遞增,外國人選擇在泉州工作和生活,背后原因何在?
為出國結婚現象減少
情投意合成結合主因
“近年來,泉州人選擇組建國際家庭,情投意合是主要原因。”鯉城區婚姻登記處王主任認為,早年存在把結婚作為出國跳板的情況,有人通過非法涉外婚介介紹,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外國人結婚。如今這種“速配”型婚姻已經減少,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擇偶渠道的多元化,不少泉州人通過留學、商務、社交等方式與外國人相識,在彼此了解后,最終走到一起,這樣的婚姻有著更深厚的感情基礎,婚姻生活也更理性和穩定。許多泉州人對跨國婚姻也逐漸從最初的質疑、誤解,轉變為寬容、理解和祝福。
泉州人熱情友善
生活便利宜業宜居
Sybren已在泉州生活一年半,如今,他不用手機導航便能開車到想去的地方。“泉州是個適合居住的城市,交通便捷,城市配套完善,生活便利,”在他看來,泉州人也懂得享受生活,城市里休閑放松的場所很多。
“而且,泉州越來越國際化,這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國友人留下來就業。”小楓說,她身邊的一對夫婦朋友,也是泉州女孩與外國人士結合,兩人亦在泉州從事外貿工作。還有一對國際家庭夫婦,夫妻均在泉州一家幼兒園當英語老師。
“泉州的好,很多東西是骨子里的,在國外體會不到。”王明娥說,她和丈夫都很喜歡泉州這座城市,溫暖而有愛,這里的人們熱情友善,愿意幫助他人,而且泉州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在這里生活很舒適和開心。
“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希望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藝術場所能再多一些,”小楓說,他們夫婦常到泉州各地參觀、游覽,發現泉州不少地方越來越現代、時尚,隨著女兒逐漸長大,她覺得如果文博場所能多一點就更好了。
觀察
中國幅員遼闊,跨省談戀愛、結婚,都會遇到方言、飲食、習俗等各方面的不同,組成國際家庭所面臨的考驗,自然不會少。
語言不通造成溝通障礙
“有一些朋友會問我,他和我父母語言不通,平時怎么交流。”小楓被問到的問題,是國際家庭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多數人看來,結婚后不可避免要與對方的父母交流,當遇到分歧時,溝通不暢容易致矛盾升級。“與我父母交流時,雙方的接受和包容度很關鍵。我父母相對來說已是包容性較強的長輩,但讓長輩做很大的改變也會比較難,這時,小輩要多做一些調和與讓步,比如我要去解釋雙方的行為,Sybren的中文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小楓說。
成長背景致生活習慣不同
“中國和美國都是國際上較受關注的焦點國家,平時討論一些國際新聞時,我會擔心發生爭吵,但其實也還好,畢竟當初是因價值觀、世界觀相近才能走到一起。”泉州人李森說,生活中,他和美國妻子發生矛盾的反而都是些小事情。“夏天她會穿背心出門,最初我覺得沒什么,但有時看到路人的目光,心里還是有些不自在;她是個很注重個人獨立空間的人,金錢上也會有所劃分,我偶爾會有未被貼心呵護的感覺。當我為她多做一些事情時,我覺得這是一個男友、老公應該做的,她卻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記者發現,成長背景導致的生活習慣差異,是多數國際家庭最需要磨合的地方。這種差異體現在各種細節上,大到消費理念、育兒觀念,小到穿衣、洗漱、妝容,甚至講話的音量也是其中之一。
“一日三餐”的差異
在眾多生活習慣差異中,最受關注的恐怕是飲食差異。“和她交往前,我以為美國人都吃薯條、漢堡、熱狗,其實他們也有其他我不知曉的食物。”李森說,在他們的外國朋友里,有的不吃雞鴨肉,有的不吃豬肉,有的不吃動物內臟。“我老婆問我什么食物不吃,我細想了一下,好像沒什么忌口。”他笑著說,不只食材,口味、做法等也有較大差異,“在吃的方面,有時真的很難讓步,所以只能避開她不愛吃的和我不愛吃的,想吃某樣對方不愛吃的食物時,就找朋友一起吃。”
陳旭回憶道,小恩尤其愛喝冰水,很少喝熱水,來例假也不例外,“我提醒她喝冰的對身體不好,她很難改掉這個習慣。在她看來,冰水對她的健康沒有影響,她和身邊的人都這么喝,無法理解我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