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水資源管理改革創新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中央賦予福建的一項重要使命。泉州市也抓了許多改革創新,比如較早開始河長制探索,包括企業排污標準制定等等,請介紹下這方面有什么經驗做法?下一步還會在哪些方面進行重點改革和探索,包括有什么樣新的舉措?
洪自強:非常感謝記者同志對泉州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關心。長期以來,泉州水資源管理面臨3個挑戰,一是總量不足,人口占全省1/5、GDP約占1/4,水資源量僅占8%;二是空間分布不均衡,沿海GDP和人口占全市3/4,而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市的1/4、全國的1/8,屬國際通稱的“絕對貧水區”;三是水環境承載壓力不小,個別流域水質不樂觀。為此,早在2014年,泉州就開始試行河長制,2017年3月開始全面推行河長制。
我們認為“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對此,采取系統推進的措施,岸上水里、生產生活一起抓、統籌抓。
關于“問題在水里”,探索通過建立四個體系,即組織架構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工程技術體系和市場化社會化治水體系,來解決水的污染問題。一是組織架構體系,由行政首長負責提升到黨政同責,黨委政府各級主要領導共同擔任河長,確保覆蓋所有河流。二是法治保障體系,強化立法保障、兩法銜接和聯動執法,2017年出臺《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晉江、洛陽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有望今年出臺。市、縣兩級設立13個駐河長辦檢察官工作室,晉江市還設立生態法庭,對涉河涉水案件快審快判,推動行政執法與司法相互借力、共同發力。三是工程技術體系,目前已有總庫容達6.55億立方米的“大水缸”山美水庫,正在建設總庫容達5.44億立方米白瀨水利樞紐;同時啟動建設“七庫連通工程”,將有力保障北部沿海片區生活生產用水和石化基地等大型工業企業用水需求。技術方面主要是建立水資源調配、水質監測、立體化巡河3個信息化管理系統。四是市場化社會化治水體系,探索社會化河流巡查管護、第三方月考評、河道保潔整體打包等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把各方面力量都調動起來。
關于“根源在岸上”,主要是抓岸上的生產生活污染治理。生產污染方面,全力推進工業污染減排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把排污重點企業、行業納入重點監控范圍,開展造紙、印染、皮革、水泥等十個行業專項治理和清潔化改造。生活污染方面,重點是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我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從“一把掃帚”抓起,抓好“一革命四行動”,即農村廁所革命,農村垃圾治理行動、農村污水治理行動、農房整治行動、村容村貌提升行動等工作。
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我們始終保持敬畏之心”
香港鏡報記者:在很多城市,都面臨如何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開發建設的關系。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古港被習總書記稱為記載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化石”之一,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十分重要。我們看到,泉州也在活態化保護方面積極探索,具體有哪些好做法?
康濤:習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近日專門考察莫高窟,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在福建工作期間,他親自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福建有福州、泉州等四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是福建的驕傲。泉州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在泉州這個地方,黨委政府對文物、古建筑、文化的保護不能有一點懈怠,市民保護意識特別強。我們始終保持敬畏之心,精心守護,永續傳承,真正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承擔好。
1.法規保障。從地方立法、規劃引導、技術標準、操作細則等,建立多層面保障體系。地方立法方面,泉州第一部實體法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還陸續制定中山路騎樓建筑、內溝河保護條例,目前正在起草歷史文化名城、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法規。規劃設計方面,修編《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制定《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規劃》,以及地下管線、交通、消防、綠地、水系保護、標識系統等十幾個專項規劃。技術標準方面,制定了傳統建筑修繕技術導則,目前正在研究瀕危歷史建筑搶救修復辦法。我們利用好的契機修復傳統建筑,把活態技藝傳承下去。項目把關機制方面,建立事前會商機制,在城市建設、市政配套、土地儲備等,從一開始策劃就要求文物部門參與把關。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必須經過文物部門審核審批;涉及古城的,嚴格實行考古前置。
2.原真保護。建筑本身只是符號,要有人的生活場景。我們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留人、留形、留鄉愁”。對669幢歷史建筑和風貌建筑,逐一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分批修繕,我們還傳承文化,比方說南音、木偶戲這些團體讓他們在古城里面訓練、表演。泉州有4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3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都是我們的真寶貝。對文物保護單位,建立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四有”檔案,最小干預,不改變文物現狀,分批組織本體修繕,整治提升周邊環境;同時,還建立市級安全監測預警平臺。對古街巷、街區,修舊如故,保留原住民、老習俗,保留原生態生活場景、公共活動空間,推動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活態傳承。金魚巷修繕已完成,中山路示范段也基本完成,還編制了西街、中山路和城南聚寶3個街區城市設計。比如,金魚巷,其中一條20米長支巷墻體破損,我們植入十余種閩南傳統建筑工藝進行修復,最大限度保留原來古巷子的滋味。目前,泉州古城陸續實施“七個一”工程,包括一園,小山叢竹公園;一區,龍頭山片區;一河,八卦溝;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舊車站。
3.活態利用。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出臺經營業態管理辦法,分支持類、限制類、淘汰類引導,培育適合業態。比如,晉江五店市歷史街區,遍布著宗祠、寺廟、民居、商鋪等多樣性建筑,歷史橫亙明、清、民國至現代。引入民俗非遺展示、地方小吃、文化創意等業態。現在的五店市,老年人覺得很懷舊,年輕人覺得很時尚,華僑覺得很鄉土,外地人覺得很閩南。
4.功能提升。現在我們做兩件事:一方面,疏解非古城功能,古城內不再批建不符合功能規劃的大型商業設施。對搬出古城的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騰出的辦公場所設施,鼓勵恢復成公共空間、綠地等。另一方面,完善市政、綠化、交通、消防等設施配套。比如,打造復合交通體系,我們街道很窄,現在公共汽車用5米的電動車,還有政府做的“小黃人”公共自行車,1小時內不要錢,一天周轉6-7趟,節假日9趟,很受歡迎,游客可以“慢鏡頭”感受古城韻味。
5.家園共造。引導群眾參與到社區事務,集合各種社會力量與資源,實現自組織、自治理和自發展。比如,每年舉辦古城徒步穿越,報名人數太多,只能以搖號方式確定5000多人參加;多次舉辦“潤物無聲”文化主題展覽,每場都邀請本土80后、90后參展,分享古城文化體驗認識,參與古城業態活化;免費培訓古城講解員,激發他們對城市的熱愛,這些“講古人”從老人到小孩都有。
我們所有工作就是要讓市民更熱愛家鄉,傳承好千年的古城寶貝,深入骨髓地熱愛,一起保護好。歡迎大家多去看、提出建議,有助于我們下一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