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秋佳節,“牡丹芳華——中國曲協送歡笑走進福建南安”專場演出精彩上演,來自海峽兩岸的曲藝家和曲藝愛好者為泉州觀眾獻上一場高質量演出。首次在大陸歡度中秋的臺北曲藝團團長、評書表演藝術家葉怡均說:“中秋之際,兩岸曲藝家共同創作水乳交融的作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兩岸同胞心中,這個家更大了!”
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是長期對臺交流重點項目,每年在福建和臺灣交替舉辦。本月11日至14日,第九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泉州南安舉辦。本次歡樂匯活動,共有來自海峽兩岸的160余名演員參加,共計11個曲種、26個節目輪番上演,參與人數、活動規模居各屆之首。兩岸曲藝家、曲藝愛好者以藝術為紐帶,深化“兩岸一家親”理念。
舞蹈《大踩街》。
本屆活動內容豐富,由三個專場演出、一個研討會和一次采風活動構成。昨晚的“牡丹芳華”是三個專場演出之一,名家們更是輪番上場:姜昆與戴志誠合作相聲《歡歌笑語》、郭達和搭檔王芯宜帶來小品《山花》、陳寒柏和王敏帶來相聲《老歌新唱》、南安市文化志愿者協會帶來舞蹈《絲路妙音》……精彩節目令人應接不暇,現場不時爆發陣陣掌聲。
這個家更大了,兩岸演員共創新作。昨晚的相聲《說文解字》,演員來自兩岸。10歲的吳律寬、8歲的吳冠征來自臺灣新竹,兄弟倆在媽媽的支持下,專程到北京,跟隨中青年相聲演員應寧學相聲。舞臺上,兩岸演員在說笑之間,用身體演繹漢字構造,逗得觀眾哈哈大笑。“兩岸的聲音符號和文字符號是同根同種的,《說文解字》是跨越海峽的合作,這也說明,我們有著共同的文化根源。”葉怡均說。
這個家更大了,兩岸曲藝界人士期待建設曲藝命運共同體。在昨日舉行的“互惠互融——共建兩岸曲藝命運共同體研討會”上,兩岸曲藝家就建設“兩岸曲藝命運共同體”建言獻策。“兩岸骨肉親,同胞一家人。喜則同歡笑,悲則共淚涔。文化同宗祖,曲藝植根深。說唱五千載,相應到如今。”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委員彭俐的打油詩,引起兩岸曲藝界人士的共鳴。他說,應該打造兩岸曲藝平臺,實現兩岸曲藝藝術資源共享,促進演出市場共同繁榮。臺東大學音樂系教授郭美女說,當前,兩岸曲藝人才傳承都面臨著“曲藝人才培養”難題,兩岸曲藝人應協力打造兩岸青少年曲藝藝術平臺,讓兩岸熱愛曲藝的青少年有更多展示機會。
昨晚演出前,南安獲“中國曲藝之鄉”授牌,這也是福建省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縣級市。(記者 蔡紫旻 黃耿煌 通訊員 陳鑫煒 黃瑜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