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近日,兩岸曲藝藝術家匯聚“中國曲藝之鄉”南安,參加第九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聯袂送上三場專場演出,內容涵蓋相聲、評書、蘇州評彈、京韻大鼓、福州伬藝等多種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11個曲種、26個節目中,不乏兩岸曲藝業者合作的作品。兩岸曲藝業者相互借鑒、守正創新,讓傳統曲藝在兩岸迸發出了新的生機活力。
南音表演《月下簫聲》 通訊員 陳鑫煒 黃瑜鵬 攝
守護根脈
“各位看官,今日我們來說說《聊齋志異》選段《胭脂》。”12日,在閩南科技學院的專場演出中,隨著醒木“啪”的一聲響起,端坐在舞臺中央的臺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用一口地道的京腔說起了評書。葉怡均嗓音清亮,聲音富于變幻,一會是肅穆粗獷的男聲,一會又變成嬌滴滴的姑娘胭脂,將《胭脂》故事中因一雙繡花鞋引發的懸疑案件,訴說得活靈活現。
葉怡均字正腔圓的發音引發人們好奇。當有人詢問緣由時,葉怡均說:“年輕時,我聽了許多大陸相聲大師的卡帶,邊模仿、邊學習,逐漸摸索出來的。”
葉怡均從事曲藝工作已有30多年,見證了兩岸曲藝交流的點點滴滴,也是最早與大陸名家交流切磋的臺灣演員之一。“最初,我喜愛的是相聲,喜歡一出口就‘抖包袱’博人一笑的感覺。”上世紀80年代,還在大學期間的葉怡均便開始模仿馬季說相聲,而后她又在演出中與姜昆、唐杰忠相識,從此開啟了曲藝職業生涯。
在臺灣說了20年相聲后,葉怡均發現評書在臺灣逐漸失傳,于是便于2007年拜大陸評書名家田連元為師,開始學習評書藝術。“相聲對于評書太有幫助了,說書的時候如果說得太久,觀眾會睡著,適時地加點笑料和‘包袱’,可以給觀眾提提神。”在葉怡均看來,兩岸曲藝藝術的文脈相同,它們是兩岸同胞“眾樂樂”的共同語言。因此,每回到大陸交流,她都希望汲取更多傳統曲藝文化精華。
此次活動中,南音說唱作品《鄭成功·祖訓》引起葉怡均關注。這部說唱作品由南安本土曲藝藝術家與臺灣南音藝術家共同創作,將南音與高甲戲融合呈現,講述了鄭成功在兩岸老百姓心中留下的民族氣節與英雄風范。“曲藝藝術各門類既有相似,又有差異,大家可以通過跨界交流,尋找共通點,守住曲藝文化的根。”葉怡均說。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表演福州伬藝。 記者 吳洪 攝
薪火相傳
此次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曲藝演員是兩名來自臺灣的小朋友。一個叫吳律寬,今年12歲;一個叫吳冠征,今年9歲。兩人是親兄弟。
這次他們為觀眾帶來的是相聲《說文解字》。雖然年紀小,但吳律寬、吳冠征毫不怯場,揮舞著手臂讓師父、中國煤礦文工團青年相聲演員應寧猜字,若猜不出來,還戲謔道:“師傅,您識字嗎?”一唱一和的稚嫩童聲,逗樂了現場觀眾。
“三年前,我到臺灣授課,向臺灣青少年傳授說唱藝術,這兩個小朋友正是從那時開始學習相聲的,如今已登臺表演多次。”應寧告訴記者,上世紀40年代,一批大陸的曲藝界前輩、曲藝愛好者到臺灣,通過多年的舞臺耕耘,他們在島內留下了曲藝的種子。自2011年開始,應寧共到臺灣交流23次,2016年以來應島內票友、家長的邀約,面向島內青少年開班授課。
為了讓臺灣青少年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來自祖國大陸的曲藝文化,應寧在島內成立了快樂語言工作室,并進入臺灣校園開展曲藝體驗課,聽過課的臺灣學生已達數萬人次。
長期學習曲藝藝術,讓吳律寬、吳冠征對中華傳統文化興趣濃厚。為了練習說唱技巧,他們品讀了許多文言文、古詩文,不僅語言表達能力超群,而且還學會了用說唱的方式誦讀課文,大大提高了背誦課文的效率。
“曲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門類,保存著民族文化的基因,存續著民族文化的根脈,兩岸業者肩負著傳承與弘揚的責任。”葉怡均說,10多年來,臺北曲藝團堅持招收少年團成員,為曲藝在臺灣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因為只有守護好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兩岸民眾才能透過共同的語言,更好地了解彼此、認識彼此。”
攜手創新
專場演出之余,一場有關兩岸曲藝轉型變革的研討會,吸引了80多位兩岸曲藝業者交流暢談。
臺灣臺東大學音樂系教授郭美女直言,在休閑娛樂多元化的沖擊之下,傳統曲藝藝術若不創新藝術形式,將逐漸被取代。
中國文藝家評論協會副主席張德祥深有同感。他說,網絡短視頻、抖音等娛樂方式盛行,內容基本也是以說、唱、舞蹈等元素為主,具有曲藝的某些藝術特征。“可以預見,今后曲藝藝術形式的創新,離不開網絡環境。”
兩岸曲藝業者該如何推動傳統曲藝創新發展呢?“早年,曲藝節目的舞臺在茶舍或劇場,后來進入了電視直播、錄制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必然會讓曲藝藝術呈現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內容創新才是最吸引觀眾眼球的。”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認為,曲藝要贏得觀眾,只靠形式的花樣翻新是不夠的,也是難以持久的,最終贏得觀眾的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作品。他呼吁,兩岸曲藝業者要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作品要回應大眾的需求、時代的關切,這樣才能引發共鳴。
姜昆的觀點得到了葉怡均的響應。此次專場演出期間,葉怡均攜手大陸青年相聲演員李丁、臺灣青年女相聲演員吳姵琳表演的相聲《左右為男》,從都市百姓最有感觸的婆媳關系入手,抖出了諸如“婆媳同時懷孕先照顧誰”等笑料百出的“包袱”,令觀眾在捧腹大笑之余,重新思考現代家庭和諧關系的構建。
“大陸演員善于‘抖包袱’,臺灣演員創意性強,兩岸業者相互交流,腦力激蕩,往往會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葉怡均說。
“兩岸業者還可以做一個長遠規劃,共同開展兩岸曲藝人才的培養、市場的培育、作品的創作以及表現形式的創新等,從而推動兩岸曲藝產業的融合發展。”郭美女建議,一方面,曲藝應走進兩岸校園,讓更多學校師生有機會接觸曲藝,并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欣賞曲藝文化的群體;另一方面,兩岸曲藝業者要互學互鑒,透過新媒體技術,廣泛地傳播優秀的曲藝作品,讓傳統曲藝繼續花開兩岸。(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