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泉州市各個高校陸續(xù)開學。在學生們返校之際,卻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大學生,背起行囊離開學校,遠赴異國他鄉(xiāng),成為一名海外支教志愿者。他們是一群年輕的“90后”,足跡遍布東南亞、非洲和南美洲等地。這些支教志愿者不遺余力地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了泉州大學生的風采,在當?shù)亓粝乱粋€又一個的暖心故事。連日來,記者采訪了近年來的多位海外支教志愿者,了解他們在海外支教期間的點點滴滴。
林巧玲教學生窗花藝術
故事
學子異國支教 足跡遍布各地
“95后”女生飛越大半個地球支教
1996年出生的林巧玲是華僑大學學生,去年八月份,她搭乘的飛機飛越了大半個地球后,降落在位于南美洲的熱帶小國圭亞那。這一次,她要在當?shù)氐目鬃訉W院支教。
從泉州到圭亞那,如果算上中途轉(zhuǎn)機,林巧玲需要花費兩三天的時間。她從北京搭乘飛機前往阿姆斯特丹,在中途停留約10個小時后,繼續(xù)飛往蘇里南首都帕拉馬里博。在那里等上一天兩夜后,才繼續(xù)乘飛機前往圭亞那。
林巧玲在當?shù)氐目鬃訉W院教漢語,學生主要是圭大學生和社會人員,班級學員水平參差不齊,她只能因材施教,讓他們愛上漢語。
教學過程中,有一件事讓她特別苦惱。其教授的漢語課大部分被安排在下午,學生出勤率還不錯,可有一節(jié)被安排在早上的課,出勤率卻慘不忍睹。按照課程安排,上課時間是8時30分,可基本上要到10時,學員才會到齊。她輾轉(zhuǎn)了解到,學員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半工半讀,偶爾因為工作和上課時間沖突,導致上課遲到。不過,也有學員是單純地不想上課而缺席。為此,她開始嚴格要求,并與學員約法三章,學員無故缺課的情況得到很大改善。
在學員出勤率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她的教學也取得成效,班上所有參加HSK(漢語水平考試)的學生,全都通過了。
如今,林巧玲已經(jīng)回國,可她依然想念著在圭亞那的生活。她說,近一年的支教時光,是她這一生中不可磨滅的一段記憶。
南美洲孩子逐漸喜歡上中文
志愿者融入埃及人生活
董昊越同樣來自華僑大學,1994年出生的她提前修完了研二的課程,給自己留出一年的實習時間。今年,她選擇到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支教,在語言學院當漢語老師。
埃及是她喜歡的城市,這是一座太陽城,即使在十層住宅的陽臺上,都可以輕松看到開羅老城的全景,甚至還能遠眺到數(shù)十公里外的金字塔。
董昊越盡心盡力地教學生中文,經(jīng)常加班加點工作,她的付出得到學生的認可,每逢過節(jié)或者放假,不少學生都會熱情地邀請她去家里吃飯。
支教間隙,她看了西奈山的日出、撒哈拉的日落,觸摸了盧克索的巨石神像、古老的象形文字,見識了帝王谷的輝煌、圖坦卡蒙的木乃伊,呼吸了錫瓦綠洲的寧靜,欣賞了尼羅河沿岸的豐饒,跳進紅海和地中海里游了泳。
如今,支教接近尾聲,她很感慨:能來埃及當志愿者是件特別幸運的事。
董昊越說,剛到埃及時,由于外界對這里的治安環(huán)境有偏見,她起初也不大敢出門,可一段時間后,她就和學生們混熟了,也敢和他們一起去吃飯、看電影。她說,正是因為這些可愛的學生,自己才在開羅活成了一個“埃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