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的對臺海防前線到如今的對外開放前沿,70年,泉州巨變。而70年間,泉州外貿經歷了粗放式出口到品牌出海的過程,也參與了從傳統外貿到跨境電商貿易方式的轉變,更適應了從傳統的外貿接單、代工、代理到平臺化、精細化、定制化的外貿創新業態。
奔跑不止、奮斗不息的泉州,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外貿進化歷史光譜圖。
石湖港貨物集裝待發出海 (林勁峰 攝)
引回來 僑資帶動經濟起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也是泉州外貿進化的70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嚴重落后。由于泉州地處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經濟長期處于以農業為主的自給、半自給狀態,經濟總量長期居全省地市后列。
1979年,泉州進出口總值僅有0.04億美元。隨后的1980年—2018年這近40年間,泉州進出口及出口總額實現年均分別增長25.7%和26.7%的高速度。一個地少人多、曾經人均生產總值位居福建省末位的地區,何以在幾十年間實現華麗嬗變?
1979年以前,泉州只有幾家縣級對外貿易公司,負責收購貨源,提供給省級和廈門進出口公司作出口,根本談不上對外貿易。改革開放這把“金鑰匙”,為泉州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新中國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紀70年代,我國利用外資渠道單一、規模很小。改革開放初期,泉州外資企業鳳毛麟角,1980年才成立首家合資企業,全年新批外資企業僅2家,投資總額41萬美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準入不斷放寬,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引進外資規模大幅增加。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大幕剛剛拉開,祖籍泉州的海外鄉親從國外、境外帶回來不少時人罕見的新鮮玩意,腦子靈活的泉州人嗅到了商機。
萬事開頭難。當時的泉州一沒有經驗,二沒有技術,三沒有資金,更遠離原料產地和目標市場。一張布匹、一粒紐扣、一臺縫紉機……家庭作坊式工廠創立初期,僑親們就這樣從海外帶回原材料、信息、技術、資金。
利用僑鄉特有的“閑房、閑資、閑置勞動力”起步,晉江、石獅等地大膽嘗試,在全國率先發展外向型經濟。從家庭小作坊的敲敲打打開始,承接“三來一補”業務,到點燃草根工業的星星之火,泉州闖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鄉鎮企業路子。
到1988年,全市外商投資總額突破1億美元,1992年突破10億美元,2018年達到41.32億美元,是1980年的1萬多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計批準設立外資企業1.37萬家,累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金額286.15億美元。
走出去 核心競爭力基于堅守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從家庭式小作坊起步,進而創造出今天聞名遐邇的“泉州模式”和外貿大市,泉州外貿的底氣緣于堅守實業的企業,和從未停止的探索創新的步伐。
上世紀80年代末,泉州已經發展出了完整的制鞋產業鏈,泉州鞋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外貿產業進入以“代工”為主要經營模式的階段。一家家鞋服廠拔地而起,高峰時期,國外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代工每雙鞋的利潤可高達10元到15元。市場上暢銷的鞋子,不出幾天就能在泉州生產出來。”福建鞋業行業協會的秘書長潘鴻淵說。
從規模到質量,從汗水到智慧,這是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是動力變革的時代命題。有自己的工廠還不夠,還要有自己的品牌;有品牌也不夠,還要做出讓外國人認可的品牌。墻內開花,內外皆香。
剛剛過去的2019年上半年,泉州外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全市實現進出口總值957.47億元,位列全省第三位,增長13.7%,增速分別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高9.8、6.9個百分點。
泉州出口商品集中度高,紡織品、服裝、家具、箱包、鞋類、塑料制品、玩具七大類傳統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總額七成左右,其中鞋服出口占比過半。難能可貴的是,在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的時代,泉州七大勞動密集型產品逆勢突圍,連續三年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
絢麗的數據,緣于泉州企業始終心無旁騖做好每一件衣服、每一雙鞋、每一顆糖、每一把傘。
勇闖市場搞創新,專心致志做研發,泉州外貿制造企業未曾左顧右盼。這份執著成就了泉州外向型經濟的“基本盤”——實體經濟基礎深厚,就是外貿穩增長的“壓艙石”。
隨著外貿企業實力的增強,打破“中國思維”越來越多地被提及,海外并購成為泉州企業加速國際化進程的一條捷徑。
鞋服領域,2005年,匹克正式啟動品牌國際化戰略,與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牽手,將品牌與國際高端專業籃球進行綁定,讓激情澎湃的籃球賽事成為匹克與世界消費者溝通的紐帶。如今,匹克已在海外建立1500多個經銷網點,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安踏、特步等企業也相繼發起一系列海外并購,以此為契機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加速出海。
制造領域,老牌企業泉工集團通過收購德國老牌混凝土砌塊及鋪路磚機械專業廠家策尼特,不僅掌握了全球最成熟的免托板設備技術,同時也擁有了德國變頻磚機6大核心技術,成為國際并購成功拓展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改革開放成就泉州,泉州也以外向經濟的繁榮作答時代。2008年,泉州被列為全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2018年,泉州再次入圍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列第59位),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額達911億元。
轉思路 依托跨境電商強勢突破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環境的完善,跨境電商成為泉州傳統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和國內品牌國際化的重要路徑。
在泉州市商務局的布局推動下,2018年2月,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正式開園。以集體形象對外展示的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包括創業孵化區、核心示范區兩大片區,并設計生態圈運營服務中心、跨境電商人才培訓中心、產品供應鏈中心、物流倉儲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大數據信息中心六大功能中心。一年多時間里,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從密集的傳統舊廠區搖身一變,成為電商創新創業的高地,并引來了全球優秀服務商的關注和進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已集聚跨境電商企業458家,僅今年上半年,生態圈內銷售額超18億元,銷售額過億元的企業有11家。
跨境電商在物流、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優勢有效彌補了泉州傳統外貿的不足,推動我市紡織服裝、鞋類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泉州跨境電商發展持續向好:2018年,泉州首次入選“2018中國跨境電商出口發展20強城市”,以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強大的供應鏈優勢,躋身國內跨境電商出口頭部城市;以跨境通公共服務平臺和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兩大平臺為支撐,泉州跨境電商產業生態逐步完善;2018年,泉州市跨境快遞業務量穩定增長,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9.72億件,同比增長31%,業務量排名全國前十;以“9610”報關出口5289.24萬元,同比增長128.6%,位居全省首位。
創業態 市場采購試點等爆發新活力
面對經濟新常態、國際大變局,愛拼敢贏的泉州人堅守實體“基本盤”、創新培育新動能、改革激發新活力,在應對挑戰中贏得主動,在高質量發展中贏得未來。
以晉江陸地港為依托,泉州陸續與省內11個外貿集裝箱海港碼頭、省內外7個空港口岸建立物流信息聯網共享,并整合數百條國際外貿航線資源。多式聯運的“超港口”開放端口,多樣化的“口岸+物流”平臺模式,讓陸地港更便于為本土外貿企業、跨境電商企業提供綜合物流解決方案,服務泉州產業走出去。從一家傳統物流運輸企業、外貿企業,到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晉江陸地港的“華麗轉身”,呼應了泉州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需求,也反映了泉州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
石獅服裝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是泉州外貿創新轉型的另一大支撐平臺。
作為全國第四批、全省首家試點單位,石獅市場采購試點“增值稅免征不退、通關高效便捷、允許多主體收匯”等優惠政策,加上逐步打通啟用的海陸空鐵多式國際物流通路,讓石獅市場采購貿易試點作為全省創新國際貿易、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共享平臺功能日益凸顯。如今,石獅的服裝、晉江的鞋、南安的水暖、安溪的茶葉、德化的陶瓷、寧德的電機……福建的個體私營企業紛紛通過這個平臺把產品賣到世界。
截至今年8月,石獅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出口貨值已超10億美元,備案各類市場主體超過5500家,“買全國、賣全球”平臺集聚效應初步形成。
隨著全市外貿主體的不斷壯大和外貿進出口業務穩定增長,企業對本地優質的外貿服務平臺需求更加迫切。今年6月12日,國家商務局網站公布2019年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認定名單,石獅紡織服裝基地名列其中。至此,泉州市已擁有8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全省共18個),為外貿轉型升級提供有力平臺支撐,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同時,嘉晟、一達通、晉江華閩等7家泉企被新認定為2018年度省級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我市外貿中小企業提供通關、物流、融資等服務。
外貿營商環境更加完善、經營氛圍更加活躍的泉州,也吸引了更多外貿經營主體的入駐。截至目前,全市出口企業達到3900多家,出口超億美元企業16家,出口超5000萬美元企業51家,全市外貿主體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記者 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