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叫“建國”的人,他們的名字代表著驕傲與自豪,承載著時代印記和家國情懷。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臨近國慶節,本報記者采訪了不同年代、名字叫“建國”的普通人,聽聽他們的成長經歷,從中折射出的泉州巨大變化。
下海“弄潮兒”董建國:
“很幸運,趕上了改革開放大潮”
石獅商人董建國出生于1959年11月11日,在他出生的一個多月前,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大典。父母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建國”。
“我覺得‘建國’這個名字很有紀念意義,是值得我驕傲一生的名字。”董建國說,這個響亮的名字伴他走過了半生,留下了很多難忘的記憶。
在石獅創業,成了首批下海的弄潮兒
董建國是地地道道的石獅人。13歲他就開始跟隨父親闖蕩,從拉板車賣木柴到經營米店,董建國從民生所需開始了創業生涯。上世紀70年代末,董建國成了最早一批下海的“弄潮兒”。
當時的石獅有著“小香港”之稱,在街邊到處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洋貨。服裝產業是這個沿海小鎮的特色產業,許多流行款式的服裝都是通過石獅銷往全國各地。嗅到“商機”的董建國在石獅經營起兩家店鋪,專賣港臺韓時裝。
十年間,董建國的生意從服裝生產向上游原材料拓展。雖然曾經陷入困境,但堅信“愛拼才會贏”的董建國并沒有放棄,不斷想辦法,最終化險為夷。
去廣州打拼,一路跟著“商機”走
1999年,迎來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那一年,董建國從石獅來到中國的南大門、擁有“千年商都”之稱的廣州,那里有著國內最大的面輔料市場——廣州中大面輔料市場。
當時,他成了市場里最早經營進口時裝面料的商家,并培養了一支專業的銷售及市場推廣團隊。董建國經銷的產品獲得不少服裝設計師的喜愛和推薦,成為許多服飾品牌的得力供應商,成為國內女裝時尚面料界較出名的品牌,并躋身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理事單位。轉眼20年過去了。從進口面料貿易到自己生產研發風衣羽絨面料,董建國帶著專業的開發團隊,實現“研發—織造—印染—后整理”的一體化生產,把握國際流行信息和趨勢,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多素材的優質時尚面料,獲得了良好的商譽。
說起家鄉的變化與發展,董建國感慨頗多。“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從一個傳統古城,變成現在集商業、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開放性城市,城市面貌越來越好,產業生態也越來越國際化。無論是家鄉的變化,還是我個人的變化,都得益于新中國的建立,讓我們有機會去改變命運、創造價值,也要感謝改革開放政策。我很幸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既成了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成了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記者 許雅玲
林建國:無悔青春獻給環衛事業
1960年,林建國出生于豐澤區城東街道莊任社區一個農民家庭里。和一些同齡人一樣,他走了一條當兵、招工進公家單位的謀生路。在又臟又累的環衛一線崗位上,林建國一干就是30多年。
“小時候兄弟姐妹多,生產隊分的糧食不夠吃,幫家里減輕負擔是我們的最大心愿。”近日,接受記者采訪的林建國打開話匣子。每天起床,十來歲的他需先出門拾草,再去上學。有時村里無柴草可拾,他就得從莊任村走七八公里,到清源山上拾,然后用稚嫩的肩膀,將七八十斤重的柴草走走停停地挑回家。
缺吃少穿的生活持續到18歲時,林建國應征入伍。在部隊4年,作為汽車兵的他,曾隨部隊輾轉湖南、湖北、廣西多地執行任務。1981年10月,帶著一身精湛的駕駛技術,林建國光榮退伍。次年,他進入市環衛處當臨時工。“那時環衛工人掏糞水、掃馬路、轉運垃圾,什么苦活臟活都得干。記得大概是1984年招工,招進來80多個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只有十多位留了下來。”其中,掏糞水最是臟累。上世紀80年代初,市區公廁都是旱廁,每個旱廁隔一段時間就得抽糞水,抽來的糞水統一運到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附近,近郊的群眾會拉板車來買去當農家肥。每天凌晨4時,林建國就開著手扶拖拉機出門,摸黑抽取12座旱廁的糞水。
1993年,市區啟動全國衛生城市創建工作,那時仍有不少公廁為旱廁,衛生狀況差。林建國和同事們白天正常上班,利用晚上時間沖洗旱廁。“因為污漬存在時間久了,只能一邊沖,一邊刷,弄得一身臟臭。”林建國回憶道。當時,有朋友勸他說:“天天跟糞尿打交道,不如出來外面干活。”當時,社會上貨車司機月工資260元,是他在環衛處工資的6倍多。思索再三,林建國沒有離開。但出于改善家里住房條件的迫切需求,他在老家承包了30畝田地,利用業余時間,種植甘蔗、水稻,增加收入。
讓他引以為豪的是,由于駕駛技術過硬,30多年來,市環衛處每添置、更新一批環衛設備、車輛,都由他先熟悉后,再傳授給新人。約1993年,環衛駕駛員緊缺,在單位的組織下,林建國和另一位同事利用業余時間,手把手傳授內部工人駕駛技術,共有十余位徒弟成功通過駕考,上崗成為環衛車輛駕駛員。林建國也因此被環衛處的同事們尊稱為“阿國師”。
年近六旬的林建國,如今負責城東大型垃圾中轉站的調度工作。明年4月份,他將光榮退休。得益于城市發展,他的老家由村改社區,一家人住進城東片區的莊任安置房,生活條件更上一層樓。“工作上,領導照顧、年輕同事尊重,順心順意。生活上,兒孫繞膝,感覺挺滿足的。”林建國笑著說。□記者 陳淑華 通訊員 黃巖群
陳建國:邊防線上留下我的歌聲
“我原來叫東來,閩南話叫起來不好聽,上小學時同學們會拿我的名字開玩笑。爸媽就給我改名為建國,后來,我真的有幸進部隊保家衛國。”近日,泉港區山腰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陳建國笑瞇瞇地向記者介紹自己名字的由來。
陳建國出生于1977年,自小受老家泉港區峰尾鎮北管藝人的音樂熏陶,文藝細胞活躍。1997年12月,中專音樂專業畢業的他應征入伍,成為云南野戰部隊的一員。“從熱鬧的沿海到了偏遠的邊陲之地,心理落差不小。”在每天的高強度訓練后,他都跑到訓練場后山練歌,用歌聲排遣內心的失落。時間一長,部隊的新兵、老兵甚至領導都知道有個愛唱歌且歌唱得不錯的新兵。幾個月后,在分配連隊時,陳建國被分配到炮兵營營部里,為主負責教新兵唱歌。一天又一天,戰友們唱著他教的歌曲,趕走了訓練疲勞,燃旺了訓練激情。很快,其他連隊也請陳建國去教唱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我就把有文藝特長的戰友組織起來,建立一個業余文藝演出隊。”這支基層業余文藝演出隊每月進行常態化的演出,改變了駐地士兵以往一年幾乎看不到一次演出的狀況,整個兵營展現出積極上進、生氣勃勃的新氣象。
“歌曲《軍中綠花》唱道,‘待到慶功時再回家,再來看望好媽媽’,我也用歌詞的內容激勵自己,在部隊默默努力。”陳建國笑道。為了讓軍歌更加嘹亮,在加強和提高政治軍事素質水平的同時,陳建國經常熬夜學習文藝技巧。當兵5年來,他曾48次參加大中小型文藝演出,獲獎28次,兩次被師部授予學習成才之星稱號,2001年榮立二等功、三等功一次。
如今脫下軍裝的他在工作之余,仍活躍在泉港的舞臺上,努力為家鄉的發展變化而歌唱。2018年,他受央視邀請赴北京參加“2019百花迎新春全民春晚”錄制,把自創歌曲《泉港之歌》帶上央視的舞臺,成為當地文藝界的名人?!跤浾?陳淑華 通訊員 張志銘
相關新聞
泉州超過2800人名叫“建國”
本報訊 (記者陳凌鷺 陳淑華)中國人的名字,常常承載著獨特的家國情懷。“建國”這個名字,就是其中之一。泉州有多少人名叫“建國”呢?記者從公安部門了解到,根據初步統計,截至2019年8月底,泉州戶籍人口至少有2835人取名為“建國”。
每個人的名字,既承載著長輩的美好期望,也留存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據資料顯示,全國有98萬人叫“建國”,其中有近30萬名“建國”出生在新中國建立后的10年之內。
據統計,我市名叫“陳建國”的人數最多,達480人。此外,數量較多的還有“林建國”368人、“黃建國”342人、“王建國”250人、“張建國”229人、“李建國”222人、“吳建國”210人、“劉建國”121人、“許建國”118人,“楊建國”98人……實際上,不管在哪個年代,父母親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建國”時,都懷抱著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