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起,泉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正式啟用,部分交通組織進行了優化調整,這有效地緩解了國慶節期間的交通壓力。假期里,不少旅客明顯感受到現場交通秩序變好,但接客區仍然存在不足。昨日,記者走訪看到,出發層擁堵、的士趴窩、拉客仔聚集等亂象基本消除,但前往火車站接客的司機卻仍經常犯迷糊。對此,多位市民建議,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指示標識,有條件的話還可在關鍵位置安裝提示喇叭,引導司機順利接客。
二樓出發層秩序好轉
改善
送客區秩序好轉
泉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啟用前,二樓出發層長期存在接送客混亂的情況,調整后,火車站站前一層、二層都作為送客區域,嚴禁接客,并縮短了停留時間。記者看到,站前廣場秩序明顯好轉。
昨日10時30分,記者驅車在東西大道上自東往西行駛,右拐進入火車站一層站前廣場的送客區。該通道共有4個車道,供出租車和社會車輛送客。該區域屬于限時送客區域,車輛只允許送客不允許接客,且車輛停留時間不得超過5分鐘。沿路駛來,交警部門設置了明顯的標志牌來提示限時的起點和終點,并且設立了“站內停留超5分鐘罰150元記3分”的禁令標志。
二樓出發層的4個車道被護欄隔離成了兩個區域,分為下客道和行車道,行車道在左,下客道在右。記者看到,在東西大道自東往西右拐進入二樓出發層的車流和通過進站匝道駛入二樓出發層的車流已被中間的護欄分隔開來,不同方向進入二樓平臺的車輛不會產生交叉沖突。現場車流量較大,但在這兩個區域,送客車輛大多能遵循左道行車、右道下客規則,秩序井然。
部門嚴查拉客亂象
一段時間以來,本報持續關注泉州火車站拉客亂象,北峰派出所作為牽頭單位,探索出有效的長效管理機制,通過設立管控區域,基本保證在1個小時內,對管控區域進行一次清理,通過不間斷巡邏方式,加大對拉客亂象的查處力度。昨日記者走訪發現,泉州火車站廣場區域鮮見拉客仔扎堆的現象。
據北峰派出所相關負責人介紹,火車站內的高頻率、高密度巡邏,已讓“拉客仔”無法生存,他們把陣地轉到了外圍區域,民警也隨之擴大巡邏區域,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
不少乘客表示,現在出站通道區域鮮見拉客仔的身影,還不時能看到民警巡邏,感覺安全了很多。據悉,今年以來,北峰派出所聯合相關部門加大對“黑車”“黑摩的”拉客亂象的整治力度,成功查獲341名“拉客仔”,對其中情節較重的141名“拉客仔”進行行政處罰(其中行政拘留19名、行政罰款122名),同時,對200余名情節較輕“拉客仔”的拉客行為采取教育的方式予以糾正。
不少車主以為“出口”就是接客通道方向而錯過接客入口,倒車、逆行等亂象多發。
不足
不少接客司機犯迷糊
泉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啟用后,社會車輛既可到火車站東側臨時停車場停車候客,也可前往西側的交通樞紐地下停車場候客。巡游出租車一律到交通樞紐地下出租車候車區排隊,而大型客車停放區則設置于交通樞紐站內2號地面廣場。旅客從出站口步行至東側戶外停車場,需要五六分鐘,而到西側樞紐站內搭乘各類車輛,需要3分鐘左右。乘客出站后,根據自己的需求,一路按照各類標志的引導可輕松到達。
記者看到在火車站出站大廳,有多塊醒目的指示牌引導乘客前往接客區域,少有乘客再前往二樓出發層。
不過,對于前往火車站接客的社會車輛而言,不少司機仍不清楚如何進入停車場以及在地下停車場內怎樣到接客通道。記者驅車從南北大道前往火車站,在站前紅綠燈路口就看到了多塊醒目指示牌,根據指示方向左拐就找到社會車輛停車場入口。進入地下停車場后,根據上方指示牌的“社會車接客”方向,在第一個路口處右拐就能到達“接客通道”。然而,記者發現,該指示牌起到的指示作用并不明顯,不少社會車輛進停車場后,以為“出口”就是接客通道方向。據記者觀察,10部車有8部都是直行往“出口”方向走,在發現錯誤后,有的司機或倒車或調頭逆行。
前來接客的陳先生開著車轉了好久,卻找不到接客通道,最后,他在保安的指引下才逆行來到接客通道。有市民建議,應該在第一個路口處的墻上豎立“社會車接客”方向指示牌,或者配個喇叭,提醒司機右拐到接客通道。
此外,在火車站東側的地面停車場,不少市民吐槽,國慶期間因為車子較多,他們在收費處等了1個多小時才出停車場。他們希望相關部門在高峰期加強人工疏導。(記者 張曉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