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在床不能自理、24小時需要人照料……護理一位失能老人,對于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身心壓力。記者從泉州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泉州市80歲以上老年人口16.2萬人,其中特困失能老人有2207人。這些失能老人由誰照顧?是否得到細致的關懷?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護工悉心照料失能老人
聘請住家保姆 照料癱瘓妻子
目前,將失能老人送到養老機構的家庭較少,大多數家庭選擇自行照料,或者聘請護工幫忙。
今年80歲的蔡向林居住在中心市區新華南路,老伴今年79歲,偏癱在床多年。因兒子兒媳在外省工作,只能由他獨自照顧老伴,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照料老伴越來越吃力。與子女商量后,他通過中介找到一名住家保姆,月薪3700元,一年十三薪。“保姆負責全職照料老伴,我負責買菜。”蔡老伯說,自從請了保姆,他肩上的壓力卸下來一大半,“我和老伴沒有退休金,請保姆的錢是兒子出的,擔心老伴有心理壓力,我們騙她說,保姆月薪只要2000多元。”
阿婆全身癱瘓入住機構養老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在永春岵山鎮敬老院一樓,88歲的林嵐老人躺在護理床上曬太陽,護工將熱騰騰的飯菜端到房間,先將護理床一頭搖高,再為她圍上一條毛巾,隨后一口一口地給她喂飯。
“林阿婆今年8月初入住敬老院,入院時全癱,日常生活都需要專人照料。”敬老院聘請的護士林瑞敏告訴記者,每天清晨,她會為所有老人測量血壓。三餐后,為每位需要吃藥的老人送上溫水和藥物,記錄下每位老人當日的排便、飯量、血壓等信息,還隨時監測老人的身體狀況。
除了林護士,敬老院還雇請了8名護工,對入住老人進行24小時監護。由于失能老人大多長時間臥床,每周五,敬老院還會邀請醫生為老人體檢及進行按摩。
據悉,今年5月份投入運營的岵山鎮敬老院,目前入住了20名高齡老人,其中有15名失能老人,他們因為中風、腦萎縮等原因,喪失了部分甚至全部的行動能力,需要專人照料。
74歲的鄭欖老人因中風后腿腳不便,但他還能自己吃飯。午餐過后,2名護工將他攙扶回房間,他坐在床上招呼護工打開電視,“我想看新聞”。鄭老伯的子女忙于工作,無法長期陪在身邊照料。說起入住敬老院的生活,他笑道:“在這里過得挺好,護工會幫我洗澡洗衣服,平時看看電視和報紙,家人每周都會來看我。”
“我們是公建民營的敬老院,是永春首家接受失能老人的養老機構。”敬老院院長郭麗麗說,目前院里有120張床位,可由于電梯尚未安裝,暫無法接收更多失能老人。目前,預約入住的老人已達到20多名。
泉州實驗中學的小志愿者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陪伴老人
康復訓練有成效給老人極大鼓勵
清晨,屋外帶著秋意的微風吹起92歲陳阿婆的鬢發,她的臉上也露出笑容。這一天,華僑大學的志愿者來到豐澤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東涂社區),用輪椅把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推到附近的刺桐公園散心。
今年1月份,該照料中心正式運營,2月份,陳阿婆就住了進來。“當時老人摔倒后髖關節粉碎性骨折,住院了一段時間,為了讓老人得到更專業的照顧,家屬把她送到了照料中心。”中心負責人王詩坤說,老人剛來時只能臥床。前期,護理人員每天幫助她做上肢運動,把病床搖起來,輔助其自行用餐。漸漸地,老人能坐起來了。經過半年的康復訓練,老人現在能在護理人員的攙扶下走幾步,也能坐在輪椅上出房間、出中心,到戶外參與文娛活動。
“失能、半失能老人渴望出門,可卻受限于身體條件無法實現。通過護理人員幫老人做健康管理、康復訓練等,有的失能老人從只能躺著到能自行扣扣子、穿衣服,甚至能坐輪椅外出。”他說,別看事情小,卻能給老人極大的鼓勵。
王詩坤介紹,中心是一個小型嵌入式社區養老綜合體,為本社區和周邊的老人提供精細化服務,有6名專業護理人員和1名護士。中心目前有34個床位,已入住25位老人,大部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