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名揚四海的戲曲之鄉,泉州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等在全國戲曲大家族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泉州迅速擴張的戲迷群體同樣備受矚目。據不完全同統計,過去三年,泉州這個“戲窩子”吸引了30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前來交流、打卡。
楊霞云的穆桂英扮相英姿颯爽
中外戲劇展演 引爆戲迷熱情
日前,由孫娟、吳亞玲、蔣建國等三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攜手獻演的黃梅戲《女駙馬》在安溪影劇院上演。精彩的演出不僅醉倒了茶鄉戲迷,也吸引了不少鐵桿粉絲從全市各地前往看戲。泉州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尤春成就是其中一位,他還是一位“老戲骨”,早在1983年就開始主演梨園傳統戲《寄子別傳》,近二十年來雖轉戰曲藝舞臺,但只要泉州有好戲上演,他幾乎都要到場捧場。
梁谷音在《牡丹亭》飾杜麗娘
近年來,頻頻有優秀劇種來泉交流演出,最令泉州戲迷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10月舉行的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中外戲劇展演,刷新了大家對傳統戲劇的認知。“太火爆了,場場爆滿,從第一場開始就出現排隊進場看戲的場面。”尤春成說。那次展演劇目個個精彩,還吸引了中國劇協副主席、中國戲劇梅花獎“三度梅”獲得者沈鐵梅和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梁谷音等大咖前來展演,高超的表演藝術贏得戲迷們的好評。
中外戲劇展演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8朵“梅花”聚泉演出,點燃了廣大戲迷的熱情,也為泉州戲劇界帶來了新的思考。著名劇作家王仁杰作為專業戲迷,開演第一天就走進泉州影劇院觀看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表演的青春版《穆桂英》。他說: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武戲冠絕江南,80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霞云用自己的藝術語言——“文戲武做”,成功地將穆桂英展現在舞臺上,這對泉州文強武弱的現狀帶來不小的觸動。
泉州打城戲、高甲戲等武戲也很有特色,近年來在復排傳統劇目時不斷加強武戲的分量。今年8月,打城戲《龍宮借寶》成功完成復排。據悉,該劇自上個世紀60年代告別舞臺后,泉州戲迷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了。此次復排,邀請了國家一級演員、原天津京劇院“猴王”張正春來泉授藝,除了“猴戲”外,“挑七件”“云里翻”“精彩對打”等難得一見的舞臺動作輪番上演,十分吸引眼球。
“川劇皇后”沈鐵梅
梅花獎獲得者 組團蒞泉展演
泉州作為戲曲之鄉,常有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來泉交流。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2月19日晚上,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藝術團“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在市區梨園古典劇院舉行,裴艷玲、王平、林為林等17朵“梅花”同臺競艷,這在泉州的戲劇史中還是首次。
這場演出大咖云集,其中有多位梅花大獎和“二度梅”獲得者,最后由梅花大獎獲得者裴艷玲壓軸出演。這些梅花獎獲得者,有不少此前就曾來泉交流演出過,與泉州有著深厚的戲緣。擔任這場演出主持人的梅花獎獲得者龍紅和吳京安均多次來泉交流,特別是吳京安還來泉拍攝過《施瑯大將軍》。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二度梅”獲得者、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主任曾靜萍說,藝術要通過交流與互鑒共同提升,前來交流的藝術家們均對自己的傳統十分珍愛,這進一步堅定了泉州戲劇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今后要堅持走“返本開新”的傳承發展之路,打造更多戲劇精品“走出去”,提升泉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前幾天,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將《天仙配》和《女駙馬》帶到安溪演出,贏得廣大戲迷的喝彩。該院院長蔣建國說,泉州戲迷素質都很高,演出過程中掌聲不斷,這是對黃梅戲最大的肯定,期待今后能常到泉州交流演出。
熱情的戲迷
做足藝術盛宴 培育演出市場
近年來,晉江市通過“大美晉江”文化惠民工程,多次引入“梅花獎”獲得者前來交流,為廣大市民獻上高水準的藝術盛宴。
泉州頻頻舉行的高雅藝術演出,也讓廣大市民形成買票看戲的習慣,培育了演出市場。“買票看戲,這是對藝術和演員的尊重;送票邀請,會出現愛來不來的狀況。”梁谷音說。
今年6月,泉州大劇院正式投入使用,常態化引入高水準的文藝演出,深受廣大市民歡迎,經常出現觀眾席爆滿的盛況。“泉州的演出市場越來越受矚目,一場接一場的高水準演出活動不僅滿足了廣大市民對文化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擴大泉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泉州市將不斷引進國內外優秀精品劇目、高雅藝術演出,培育高端演藝消費市場。(記者 陳智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