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上,11歲女孩小欣(化名)因為不想寫作業,與爺爺賭氣離家出走,46小時后,她自己走回了家。18日,又一條尋人啟事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斷被轉發,這次一起離家的孩子有2名。他們從17日出走至今沒有音訊,其中一名叫鄧尚林的孩子,泉州晚報社曾幫助尋找過2次。
“媽,我走了,我去探險了”“爸媽,你們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離開家了”……一段時間來,各地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報道頻見報端,泉州晚報社今年就報道了10余起,這種現象引人深思。孩子究竟為何要離家出走?溫暖的家庭,又為何成了孩子最想逃離的地方?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出走案例
在新媒體時代,出于對孩子的關注,許多人會轉發相關信息,出走事件往往變成對“熊孩子”的全城搜尋。孩子為何要離家出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016年8月,13歲少年半年離家出走5次, 心理專家與其交流。 (資料圖片)
兩名孩子出走 至今仍無音訊
11月17日中午,12歲男孩楊號與同樣租住在潯美村的一名叫鄧尚林的孩子一起出走了,至今沒有音訊。
“孩子之前并沒有和我們發生任何矛盾,也沒有離家出走過。”楊號的父親說,兩個孩子相差一歲,平時會一起玩耍。
楊號是第一次離家出走,而鄧尚林已經有多次出走的記錄。早在2017年12月,鄧尚林就帶著妹妹離開家,妹妹在路上被貨車撞傷入院治療。兄妹倆表示,因父母離異,他們無法忍受父親的粗暴教育方式才離家出走。2018年10月,鄧尚林再次與另一名男孩失聯超過4天。該男孩的父親表示,認識鄧尚林后,孩子迷上了手機游戲,兩人經常結伴外出。目前,鄧尚林已經輟學,他的父親稱管不了他。
背后:父母離異 缺乏家庭溫暖
心理專家表示,從鄧尚林的多次出走可以看出離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婚姻關系的瓦解會讓孩子感到巨大的被遺棄感,而這種來自外界環境變化的壓力會阻礙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單親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會走兩個極端,一種是嚴厲懲罰型,另一種是補償放縱型。無論是強壓還是放縱,都會讓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么會不堪重負而厭學、逃學,要么事事產生依賴,出現這樣那樣的行為或心理問題。
女孩躲在雞舍 又餓又渴又冷
11月6日,晉江龍湖11歲女孩小欣(化名)沒去學校,也與家人失去聯系。5日早上,小欣曾跟爺爺說自己不想去學校讀書,想要藏起來,讓家人都找不到。當晚8時多,爺爺讓她去寫作業,孩子可能就此賭氣,從家中出走。家人發動親戚、朋友、救援人員等100多人,在全村徹夜尋找。6日,警方還成立研判專案調查組,但小孩仍無音訊。令人驚訝的是,在離家出走46小時后,小欣自己走了回來。原來,她躲在村里后山一處雞舍中,最后撐不住了才回家。
背后:留守兒童 產生厭學情緒
小欣是名留守兒童,她的厭學心理及情緒和隔代教育的弊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孩子與臨時監護人由于年齡、情感的隔膜,極易出現代溝,加上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這種代溝在一定范圍內被擴大。代溝的存在使得留守兒童和監護人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臨時監護人由于年齡、精力和能力的制約,往往不能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指導和教育,也常常缺乏對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甚至在不少的監護人眼里,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無關緊要,根本無須重視,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多認識幾個字,沒有什么實際用途。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留守兒童滋生了厭學情緒。
因考試不及格 擔心被罵離家
10月15日晚11時許,一對夫婦來到晉江青陽派出所報警,稱他們的兒子小楓(化名)放學后一直沒回家。夫婦倆告訴民警,他們來自泉港,在晉江忙著務工,沒有太多時間和孩子交流。原來,小楓最近的一次考試不及格,擔心回家后又要挨罵,索性直接不回家,獨自在外游蕩,走累了就進入寫字樓休息。
背后:父母務工 與孩子少交流
由于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的疏忽,孩子缺乏的溫暖是枯燥的學習彌補不了的。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包容和理解,平時多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并正確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在家庭教育中,長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叛逆等性格,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成績不好怕挨打 女孩留書信出走
“媽,我走了,我去探險了……”9月1日,石獅鳳里的小汪因暑假作業沒有完成被父母責罵,就趁著一大早父母都還未起床離家出走了,想要出去探險,試著一個人生活。無獨有偶,4月6日9時50分左右,鯉城常泰街道一名15歲女孩留下一封信后離家出走。前段時間,她的爸爸因她學習成績不好,打了她幾次。
背后:學業不好 家長粗暴教育
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畏縮、膽小怕事的性格等,這樣的后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2019年10月,晉江11歲男孩因考試不及格離家出走,民警連夜找回。(資料圖片)
癥結VS藥方
學校和家庭本應是孩子留戀的港灣,但為何會變成他們想逃離的“囚籠”,癥結在哪?解決之道何在?對此,我市心理、教育界相關人士認為,青少年離家出走主要與其自身發育及家庭、學校因素等相關。其中,主要“病根”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
癥結:青春期逆反心理
心理學上一般把孩子心理發展劃分為3個“反抗期”:第一個是2歲到4歲,第二個是6歲到9歲,11歲到16歲則為“第三反抗期”(也就是常說的青春期叛逆)。
泉州一中專職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蕓蕓認為,青少年離家出走主要基于一種逆反心理。青少年正處于“心理斷乳期”,身體發育很快,但心理發育還沒完全成熟。他們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力圖擺脫對大人的依賴,覺得自己的事應該由自己做主。這時如果父母再對孩子的事情橫加干涉,就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家長動輒打罵,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甚至發展到離家出走。
青春期孩子開始認知這個世界,成人意識和獨立意識卻很強,覺得不需要別人的指導,也聽不進道理,有著敏感的神經和脆弱的自尊。如果家長過多干涉,往往會發生矛盾和沖突,孩子逆反心理加重,他們可能覺得遠離這個環境就舒服了,不會顧及后果。
藥方:學會自我疏導 尋求他人幫助
張蕓蕓建議,青少年遭遇難以排解的情緒,不妨給自己一個緩沖時間,可以通過寫日記、運動或其他感興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在自身無法應對的情況下,應主動咨詢學校心理老師或求助于心理醫生。青少年學生要學會多方面、多途徑地了解自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以便更好地在交往過程中吸取和學習別人的長處。積極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克服自卑、孤獨、膽怯等心理狀態,善于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如見面主動打招呼問好,有了疑難問題主動請教老師,別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等,以此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癥結: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根據相關調查,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是主要影響因素。”青少年教育專家張秀云說,不少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將成人的意志強加于子女,完全不顧孩子的承受力和感受。這種教育方式,深深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更導致了孩子的反感,有些孩子會不堪心理重壓離家出走。
她表示,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較粗暴,孩子往往難以接受。此外,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和諧,例如父母的婚姻出現危機,又沒有向孩子解釋說明,孩子有可能難以理解,從而用離家出走的方式表達抗議或逃避。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心理醫生賀佳認為,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孩子”相對更容易離家出走。這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關愛,極易形成許多不良個性,也更容易出現逆反、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當在熟悉的環境中,青少年的心理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采取偏激的方式,例如離家出走。
藥方:多與孩子溝通 營造和諧環境
張秀云表示,做好青少年離家出走的預防對策,父母首先要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和健康的家庭環境和學習氛圍。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加以疏導。同時,應選擇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切勿過于苛刻嚴厲,做到有獎有罰,充分尊重孩子的各種權利。
“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充分尊重孩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海英強調,不要把他們當成嬰兒來看待,而要讓他們多參與一些家庭事務的商量和決策,多傾聽孩子的意見,會讓孩子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同時,讓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艱辛,喚醒孩子的同情心,孩子自然會多體諒父母,做好分內事,比如做一些家務、認真學習。
癥結:學習壓力大 人際關系差
張秀云稱,學校是另一個可能導致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因素。如果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的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甚至遭遇校園欺凌,告知老師和家長卻得不到重視,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驅使下也有可能離家出走。
近年來雖然“減負”呼聲漸高,但由于社會對學校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個別學校為了追求更高的教學質量,不但沒有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少。于是,有些學生就逐漸對學習產生一種厭惡感,便選擇以逃學或出走的方式來逃避學習,去追求在他們看來是輕松、愉快、沒有絲毫壓力的“浪子”生活。
藥方:重視心理教育 減輕學習負擔
從事小學教育30年的陳老師認為,對青少年的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大家應該攜手形成教育合力。為了預防和治療中小學生的心理障礙,家庭和社會應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同時學校應加強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視心理教育課程的開設,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快樂學習。
張蕓蕓表示,學校要努力減輕學生過重的不合理的學習負擔,適當增加課外活動的時間和形式,使學生能全面發展。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遵循教育規律,正視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多鼓勵、引導和關懷,切忌語言偏激、簡單粗暴和體罰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她希望看到,學校通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讓學生對心理問題和心理老師有正確的認知,當出現心理問題時懂得且愿意向心理老師求助。
癥結:自控能力差 易沉迷網絡
未成年人對網絡游戲的沉迷同樣不容忽視。近年來,因為老師、家長對玩游戲時長的管制,導致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等情況發生的新聞屢見不鮮。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未成年人網游認知報告》顯示,當前游戲網民呈低齡化趨勢,近八成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游戲。網絡游戲給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不只是沉迷網絡游戲、網絡成癮等顯性問題,還包括其對國民價值觀與精神的塑造。可是,少年兒童自控能力差,一旦沉迷難以自拔,這一突出矛盾如何解決?
藥方:引導孩子上網 培養興趣愛好
專家普遍認為,互聯網可以成為未成年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但需要設置一定條件。未成年人要在學校、家長引導下選擇有利于學習成長的內容,學會甄別不健康內容并主動反饋。學校、家長要加強溝通,創造關愛環境,培養孩子其他方面的興趣特長。社會要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共同保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專家指出,強制性戒斷,可能會引起反效果。面對孩子成癮的事實,監護人要學會情緒平和地溝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同時要及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讓未成年人慢慢脫離成癮狀態。
提醒未成年人走失應第一時間報警
記者從警方了解到,近年來,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現象呈增多趨勢。一般而言,發現孩子走失,家長會先發動親朋好友尋找,等到找不到后才會想到尋求警方幫助。民警提醒,家長如發現孩子失蹤,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警方及時立案,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找。
對于有家長可能存在不確定孩子是否真的失蹤、怕報錯案的心理,民警表示,只要判斷孩子可能失蹤,就可以報案,不必有心理負擔。(記者 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