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一年,伴隨著心中最為堅定磅礴的力量。
這一年,新中國七十華誕,激發泉州人內心最深處的家國情懷。國家繁榮昌盛、泉州飛速發展,在驕傲自豪中愛國與愛鄉融合一體。這一年,每個人都在奮力奔跑,每個人都在不懈奮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幸福也給了奮斗者最好的回饋。這一年,我們閱盡真情美好,在家親情縈繞相伴,在外善心守望相助。
因為有愛,所以腳步堅實;因為有愛,所以無懼風雨。
2019,致敬所有真誠的“愛”與“被愛”
2019——愛你依舊,愛你永久!
愛祖國 心中最深的底色,永遠是“中國紅”
國慶節前后,泉州街頭到處洋溢著“中國紅”。
國慶節墻繪營造節日氛圍
泉州市民在家中觀看閱兵儀式直播
●最靚麗的成績單獻禮新中國華誕
祖國,泉州向您匯報!9月5日,以“弘揚晉江經驗 心無旁騖做實業 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泉州專場新聞發布會在省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70年里,泉州以實體經濟為基,奏響“愛拼敢贏 接續奮斗”的贊歌;砥礪前行,寫下“四個一”,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從工業基礎一窮二白到制造業大市,從“鄉鎮企業一枝花”到縣域經濟競相發展,從“南北一條街”到環灣城市格局,GDP從1.33億元發展到8468億元,蟬聯福建第一經濟大市。
●咱厝羽壇教頭榮膺“人民楷模”
9月29日,祖籍泉州南安的國家羽毛球隊原總教練王文教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這是屬于中國體育界的榮耀,也是屬于泉州人的榮耀。
65年前,已是印尼羽毛球界明星的王文教簽下“永不回印尼”的保證書,毅然歸國。作為拓荒者、帶頭人,王文教執掌教鞭,一步步將國羽帶上世界羽壇的巔峰。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王文教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而“人民楷模”的稱號正是對其幾十年來辛勤付出的最好褒獎。
人們在老君巖前為新中國慶生
●東南早報重磅報道 為祖國“打call”
以心為筆,與城偕新,用紙筆和鏡頭,記載時代大潮中的一個個“泉州瞬間”。3月25日起,東南早報重磅推出《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大型系列報道。我們用“中國第一等”欄目,描繪泉州大地上一幅幅壯麗的發展畫卷;我們用“泉州情 中國心”欄目,對話那些泉州參與國家重要事件、重大建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們與騰訊新聞聯合推出特別策劃“城市新印象:泉州”,以視頻+文圖的立體報道方式,聚焦“光明之城”的發展巨變,為祖國“打call”。
市區涂門街成了國旗一條街
●大學教授譜寫愛國新曲
“阿中,阿中,勇敢飛!中華兒女永相隨”今年7月,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毛翰作詞、知名作曲家張烈作曲的《大中華》,在網上被廣泛傳唱。這首歌歷時五年創作而成,流淌的是濃濃故土鄉愁,溢出的是滿滿愛國情懷。
愛打拼 當太陽升起, 請和這座城市一起奔跑
“最美綠道”二期項目完工,被市民譽為最美綠道。
●城市建設提速 民生福祉提升
古城里,一處處見縫插針、頗具匠心的街頭小公園,以“微改造”“小幸福”理念,讓城市綠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里;山坡上,“最美綠道”二期項目完工,與一期連綿成片,吸引越來越多人上山休閑;晉江畔,“五區十園”北濱江公園帶,“一山一水”兩條綠帶,遙相呼應……
2019年的城市建設突出“提速”二字,796個城鄉項目、550億元以上投資,不論是涉及城市規劃的大項目,還是與平民百姓相關的市政設施,無不彰顯政府為民謀福祉的初心。
中山路提升改造見成效
●中山路保護性提升工程啟動
一條中山路,半部泉州史。今年6月,市區中山路(打錫街—鐘樓段)實施封閉式保護提升。提升工程涉及建筑風貌、景觀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夜景照明四大方面,以“修舊如舊、綠色施工、保護古城”為原則,盡最大的努力保留中山路原有風貌。施工期間,四十條不擾民措施的實施,更是將施工影響降到最低。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中山路精美、古樸的各式建筑逐漸煥發新生。
城市綠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七庫貫通構筑大水網
2019年4月底,伴隨著最后一聲炮響,橫跨泉州南安5個鄉鎮11個村落、連通晉江流域和洛陽江流域中庫容最大的兩座水庫間跨流域引調水通道——泉州市七庫連通工程(山美至惠女段)全線貫通,標志著“北水南調、東西互濟”的泉州大水網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一旦工程開閘通水,一條全封閉的“地下水動脈”將貫穿東西,可有效解決洛江、泉港、惠安水資源緊缺問題。
●搞衛星或砌磚頭 都有奮斗的精彩
年初,來自南安蓬華鎮的洪曉瑜,作為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今年3月,晉江南僑中學教師譚輝作為我省思政課教師代表,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學校思政理論教師座談會,他自創“大白話講大道理”的別樣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喜愛;來自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大二學生鄭金泉,在世界技能大賽福建省選拔賽砌筑項目中一舉奪魁,他將代表福建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全國賽。
●永遠在路上 去往你身邊
我們的精彩,就是做你身邊的記者。
走街串巷探訪、傾聽居民呼聲、反映群眾憂難、幫助解決問題,這就是東南早報重點新聞欄目《記者在你身邊》所秉持的宗旨。不論是路邊一處不起眼井蓋的缺損,導致路人摔跤,還是城市綠化樹上長“蟲子”嚇到行人,或是居民家門口的污水管堵塞,早報皆予以關注。我們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從最瑣碎處入手,急群眾所急,想市民所想,以實際行動踐行新聞“四力”。
●最紅影片背后的泉州力量
從年初瘋狂霸屏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到創下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新紀錄的《哪吒》,這些年度最紅影片背后,都有朝氣蓬勃的泉州力量。
現象級電影《流浪地球》的美術總監、“90后”惠安小伙王志堅面對觀眾的肯定,笑著說,“中國人也能拍出科幻大片”。化身為“魔丸”的哪吒為了阻止敖丙水淹陳塘關,與其在空中大戰,這是影片《哪吒》的“最高燃點”特效,它的后期動畫特效制作公司的創辦人莊一平也是咱泉州人。
愛泉州 每個高光時刻,都有泉州人傾注的心血
姚晨為海藝節“打call”
海藝節讓多元文化在泉州碰撞
●世界舞臺 泉州魅力
多彩海絲,文明互鑒。11月22日至27日,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掀起文化狂歡,50多個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賓朋濟濟一堂,6個核心項目、數十個全域性項目在泉州精彩綻放。
站在面向世界的舞臺,泉州再次成為焦點。“海藝節”的百度搜索152萬條,總曝光量突破1.4億次。其中東南早報獨家推出的“我為海藝節打call”欄目,引來明星姚晨、龔蓓苾及一眾國內外名家深情“表白”泉州。
古城徒步,用腳丈量古城之美。
●古城徒步 邊走邊愛
古城街巷陽光明媚,紅磚石墻間洋溢著歡聲笑語。2019第四屆海絲泉州古城徒步穿越,再一次掀起了刺桐城的狂歡。
萬人空巷,全民參與。5000名參與者沿著4條線路,共赴一場“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徒步嘉年華,大伙品嘗古早味,尋覓老建筑,欣賞老戲曲,感受老手藝,深入古城泉州的每一條大街小巷。腳步動起來,古城活起來。
元宵花燈撫慰了人們的思鄉情
●元宵賞燈 人民節日
花燈璀璨,萬人空巷。今年元宵夜,古城泉州逾千盞花燈同時亮起,那“月牽古塔千年影,虹掛長街十里燈”的良宵美景,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閑賞傳統民俗,歡樂鬧元宵。花燈承載著滿滿的記憶,元宵節透過一盞盞花燈撫慰了人們的思鄉之情。
陳篤信的泉州“鄉愁”
●泉州鄉愁 有處安放
今年2月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攝制組走進西街,拍攝題為《海絲地點 刺桐古風》的節目。出生于西街平水廟巷的名門望族的東南大學原校長陳篤信受邀回鄉錄制節目。
此行他回母校、回祖厝,在千年西街的紅磚翹脊中,在祖宅的一碗水、一杯酒里,讓鄉愁“有處安放”。隨著西街在央視壓軸登場,泉州也成為登陸央視《記住鄉愁》節目次數最多的地級市。
以立體報道方式聚焦光明之城
●國之瑰寶 泉州之光
守護文物珍寶,留住歷史根脈。這一年,泉州新增13處國保單位,居全省設區市第一,涵蓋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全部五大類別,也創下泉州歷次“國保單位”入選數量之最。至此,泉州國保單位擴容至44個,繼續領跑全省,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愛生活 幸福是給奮斗者最好的禮物
●政府辦實事 百姓得實惠
辦好民生實事。2019年,泉州繼續送出“民生大禮包”,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33個,包括新改(擴)建20所公辦幼兒園、新建139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中心市區開展垃圾分類等,積極回應百姓民生關切,讓人人共享發展成果。
●用藥負擔減輕 “新泉州人”參保
藥品降價,為民減負。6月3日起,患者可在泉州公立醫院按照中選價格購買25種藥品,藥價平均降幅達52%。據統計,此項政策的實施,每年可為群眾降低藥費負擔超8000萬元;9月1日啟動的泉州市2020年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繳費工作,參保范圍新增“已在泉州參加基本醫保的流動人口子女”,進一步方便了“新泉州人”子女在泉就醫。
●家園要變美 趕緊“造”起來
社區營造,你參與了嗎?今年,經過層層選拔,最終確定玉霞、華大、東鳳、陽江等社區作為2019年社區營造“試點社區”,兩年前啟動的“社區營造”項目再上新臺階。從社區自己想“做什么”,到如今的“兩結合”“三合一”團隊;從單純地改造公共生活場所,到注重鄰里關系的營造、公共精神的培育,居民廣泛參與、造美家園的“社區營造”行動正成為泉州城市治理的新名片。
●5G落地 刷臉普及
科技改變生活,5G拉近你我。5月1日,泉州第一個5G高清視頻電話成功撥出;泉州火車站自助驗證快速通道試運行,旅客兩三秒內快速實現“刷臉進站”;8月31日晚的海峽體育中心入口處,80個安檢閘機一字排開,平均2秒驗明一位觀眾的身份信息;今年7月投用的西街人流量統計分析系統,在勤佛日當天精確地捕捉到人流量最高峰……這一項項科技成果的落地,讓科幻片式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
●“四個花瓣”綻放 城市品位提升
環灣面海,欣欣向榮;花開四瓣,各領風騷。其中,備受矚目的泉州大劇院于6月30日率先“綻放”,并以原創大型歌劇《馬可·波羅》作為開幕演出,為廣大市民帶來高雅的藝術盛宴;泉州市圖書館新館于12月20日試運行,溫馨的閱讀環境深受讀者好評。那么,新的城市規劃館和工人文化宮是啥樣?真的好期待!
●十佳科普基地 玩得更科學
人杰地靈泉州城,科普花開香滿樹。6月,東南早報與泉州市科協等單位聯合主辦泉州市“我最喜愛的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推選活動,確定了泉州市“我最喜愛的十佳科普教育基地”10個、提名基地10個、入圍基地10個。精心制作的“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地圖”讓人耳目一新——原來逛科普基地這么好玩。
●“朝天眼”投用 頭頂更安全
高空拋物時有發生,威脅公眾安全。今年以來,中心市區淮口花苑試水在各樓棟間安裝仰拍監控,用來揪出高空拋物的“黑手”,目前取得不錯的效果。年末,高空拋物行為“入刑”,對類似違法行為,法律震懾效果大為增強。早報對此也持續關注,推出重磅報道,期待在法律、技術與道德層面的共治下,這一行為能得到徹底遏制。
愛公益 心中有善意,愛無所不至
●跳動音符 點亮夢想
“夢想音樂教室”公益項目,是這一年里泉州公益事業不可抹去的亮麗一筆。東南公益協會先后在安溪劍斗鎮潮碧小學和惠安紫山鎮官溪小學打造了兩間夢想音樂教室,讓很少能接觸音樂課的鄉下學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優質的音樂教育資源。
日前舉行的東南公益年度盛典上,來自“夢想音樂教室”的孩子們生平第一次登上泉州大劇院的舞臺。這是公益的力量,讓音符跳動,將夢想點亮!
●最美家鄉人 身邊正能量
這座城市,有你我身邊每一個普通又不尋常的最美家鄉人,用溫暖善良、大愛無私寫下凡人善舉贊歌。今年,東南早報再度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評選年度十佳“最美家鄉人”。
2019年,14年救回8條命的“海上救星”吳奕澈、從事交警工作5年多做了240多件好事的輔警葉少鵬、多年來捐資助學超過1500萬元的陳少煌、70歲仍投身鄉村一線醫療工作的許飛煌等十人,以他們一點一滴的行動,詮釋著這座城市動人的溫暖。
●驟停的心跳被愛“重啟”
危急時刻,該出手時就出手!廈門開往泉州的動車上,一乘客突然倒下,泉州幼兒園教師林珍珍立刻出手幫忙做心肺復蘇急救,隨后120醫護人員趕到,乘客終于恢復了心跳呼吸;當車上的乘客突發心血管重疾,晉江網約車司機曾師傅在車流中穿梭,連闖四五個紅綠燈,終于將人及時送醫,乘客經過搶救化險為夷……
●小善星也有大善心
如果不是那一條條的感謝短信,我們不會得知,貧困大學生口中“尊敬的曲叔叔”,竟是11歲少年曲樂霖。受鄰居最美家鄉人李雙連啟發,他悄悄將自己各項獎學金共計2100元捐給泉州市關工委,用于資助貧困學子;如果不是一張偷拍的照片,我們也不會知曉,泉州五中初三學生葉建琨,每天晚上夜自修回家路上,將一輛輛倒下的共享單車輕輕扶起。
年紀不大,善心不小,后生可敬!
●你紅了 畫面極度舒適
通過一條抖音,幫流浪19年的四川大娘找到親人的葛忍,一年里已兩次通過抖音幫流浪者千里尋親,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也為他頒出“天天正能量特別獎”。8月2日,早報記者在采訪路上,偶遇了大雨中將傘留給拄拐大叔的黑衣小伙,小伙匆匆離去的背影成了網友心中的最美背影。
遇到這樣的網紅,請你瘋狂點贊吧!
愛親情 世間的美好,與你環環相扣
●你老了我也老了 但慈愛和孝心都未變
歲月總是親情最好的見證。石獅永寧,65歲的董輝陽每天上午10點和傍晚5點,必會騎著他謀生的三輪車,將出門遛彎的94歲高齡的父親董倫世接回家;泉港界山鎮大前村,80歲的柯玉英阿婆數十年如一日,細心地照料著如今已106歲高齡的養母,擦臉洗手、穿衣喂飯,玉英阿婆對養母真情流露:“我不愿意你一個人,只盼余生和你一起度過……”
●你問手足之情有多深 三十載光陰代表我的心
南安霞美36歲的陳奇漢,30年來對患病哥哥陳雄飛不離不棄的照顧,讓我們看到了什么叫“真兄弟”。哥哥陳雄飛自小肢體和智力重度殘疾,弟弟陳奇漢一肩挑起了照顧哥哥的重任。“兄弟情深”,潛移默化在生活中點點滴滴:一看到監控中哥哥有異常立刻請假奔回家,定期替哥哥洗澡剃頭煲湯,把家里最大的房間留給哥哥,騎摩托外出時用布繩把哥哥和自己綁在一起。手足情深不離不棄,就是這個樣子。
●你看到世間的美 我們就能看到你
永春縣達埔鎮溪源村村民顏志東13歲的兒子,年輕的生命終止于一場意外車禍。悲痛中,他們決定捐獻兒子的眼角膜,讓兒子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人間。
即使不能留住他年輕的生命,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回報這個世界曾經給予的善意。他們相信,有一雙眼睛,將繼續帶著兒子看盡這世間的美好,如此,他們便也看見了自己的孩子。
●我們的學生 就是我們的孩子
親情一般的愛,并非要出自血緣。2019年年初,安溪龍涓春寒料峭中突如其來一場大雨。冷雨中,下洋幼兒園的老師們撐著傘把100多個孩子一個個從宿舍背到教室。她們原以為這再尋常不過,卻不知最是觸動人心;還有泉州市區那五位七旬古稀老人,數年如一日相約看望93歲恩師,一段跨越60多年的濃濃師生情,亦是人間最美四月天!
●婆媳是“天敵”?看她們勝似母女
張秋玉阿姨自打19歲嫁入婆家,日夜侍奉婆婆,36年里婆媳親密相處,勝似母女。在婆婆百歲生命中的最后幾年,張阿姨和婆婆同寢一室,細心照料老人飲食起居,直至她最后在睡夢中安然離世。誰說婆媳是“天敵”?張秋玉給了我們一個孝道的榜樣。
策劃:葉燕民 林耀平
統籌:梁泉偉 黃 帆
執行:黃筱泳 張素萍 林福龍 許鈸鈸 王柏峰 莊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