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中展現新作為——泉州:對接龍頭 畫好閩西南合作“同心圓”
產業發展做精做細、文化發展“活態傳承”、重大項目攻堅氣勢如虹……積極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立足產業、技術等優勢,泉州積極畫好閩西南合作“同心圓”。日前,中央、省以及閩西南五市共20多家媒體組成的“走進閩西南”主題采訪團來到泉州,紛紛為閩西南協同發展中泉州展現的新作為、新氣象點贊。
記者了解到,一年多來,泉州堅守實業,主動對接龍頭,在產業協調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等方面與閩西南各地市聯系日益密切。今年,包括福廈鐵路客運專線(簡稱“福廈客專”)泉州段、興泉鐵路泉州段、泉廈漳城市聯盟路泉州段、三安半導體高端項目、泉州廈門(安溪)經濟合作區湖里園及思明園等在內的37個閩西南協同發展“泉州項目”列入盤子,當前各項目建設正提速推進。
傍晚,一輪紅日映照著正在建設的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 (陳英杰 攝)
攻堅跨海大橋 推進閩西南交通一體化
交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深度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 一年多來,泉州積極參與閩西南交通基礎設施、物流及通道、客運交通一體化等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泉州境內,包括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安海灣特大橋和泉廈漳城市聯盟路的跨海特大橋,同時有3座跨海大橋正在建設。
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全長20.287公里,海上橋梁長8.96公里,為雙塔雙索面鋼-混結合梁半漂浮體系斜拉橋,這也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該項目于2017年9月份開始施工,目前大橋主橋第一塊預制橋面板已澆筑完成,預計2022年9月份全線通車。
“建成后福州至廈門的行程時間將從現在的近2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內,實現福廈兩地‘一小時生活圈’,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鐵路‘瓶頸’制約問題,對推動海西城市群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京福高鐵的重要延伸,福廈高鐵建成后還將使福建6個設區市(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南平)實現“高鐵進京”。屆時,從泉州坐高鐵,8個多小時就能直達北京,對促進福建快速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發揮沿海高速客運通道承上啟下的作用,進一步加快沿線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福建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起到重要作用。
為構建泉州通往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干線路網,過去一年,泉州還加快謀劃和策劃生成廈沙高速擴容工程廈門翔安至安溪城關段、國道228線南安石井外線段等涉及聯系閩西南相關地市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干線公路的建設項目,加快推動廈漳泉城市聯盟路泉州段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在港口方面,結合填海造陸工程,加快建設石井港碼頭泊位和口岸營運中心。
布局高精產業創新發展迎來新機遇
閩西南協同發展,也為泉州布局高新產業、轉型傳統產業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去年以來,泉州推動與廈門等市在半導體等高新產業方面的合作,形成產業優勢互補,推動產業鏈配套發展,爭取打造閩西南科技產業高地。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直接定位為“化合物半導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位于南安石井的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以獨有的優勢吸引了不少產業入駐。目前,南安分園區內的龍頭企業,三安高端半導體系列項目已完成投資超70億元,一期建設面積125萬平方米,開工建設95萬平方米,封頂76萬平方米。三安高端半導體系列項目投資總額333億元,包括高端氮化鎵LED襯底、外延、芯片的研發與制造產業化項目,高端砷化鎵LED外延、芯片的研發與制造產業化項目,大功率氮化鎵激光器的研發與制造產業化項目等七大產業集群,預計將成為國際上具備規模化生產、研發化合物半導體芯片能力的企業。
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綜合協調辦副主任陳汜彬表示,園區區位優勢顯著,交通便利,西接廈門,東靠晉江,緊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對接廈門新機場,是廈門翔安——泉州南翼創新走廊的橋頭堡。“未來可便利對接廈門人才、技術、資金等優勢,發展潛力巨大,推動形成泉州制造新的名片。”陳汜彬說。
除了高新技術產業,泉州傳統產業也在協同發展中釋放出新的能量。通過創新互利共贏合作機制,積極探索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合作共建模式,去年以來,泉州突出產業對接協作,推進泉州廈門(安溪)經濟合作區、晉江(長汀)工業園區、鯉城-明溪共建產業園、泉港寧化華僑經濟開發區建設,積極謀劃大都市區產業共建項目,未來還將通過引導產業轉移和調整項目布局,發展區域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避免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記者 林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