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的改造提升是一項民生工程,今年市兩會期間,致公黨泉州市委會提交了《關于提升老舊小區改造,優化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議》,探索“共同締造”理念,建立多方共同參與機制,合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心市區仁風新村在改造時增設文化廣場,方便居民活動。 (陳曉東 攝)
現狀 老舊小區“老態龍鐘”
經有關部門摸底,目前,我市共有老舊小區1024個,已完成改造的小區僅占小部分,尚未實施改造的還有947個。2019年市政府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00個,分布在各個縣(市、區)。
雖然我市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硬件設施先天不足。老舊小區建成時間長,小區硬件設施先天不足,缺乏統一規劃,外立面老舊嚴重,纜線通道受限,雨污混流排污不暢,部分公共設施缺失;物業管理普遍缺位。多數老舊小區缺乏專業規范的物業管理,服務水平難以得到進一步提高;訴求多元難以達成共識。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可謂眾口難調,住戶改造的意愿大小不一,在改造資金誰來出、怎么改、改什么、改造完后如何長續管理等問題上存在諸多分歧,致使改造步伐舉步維艱;缺乏周邊整體統籌規劃。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中,仍缺乏配套城市功能的整體考慮,改造零星分散,重視房屋建設而輕視項目周邊環境的同步改造。改造資金缺口大籌措困難。多數老舊小區未建立日常專項維修資金制度,小區公共設施設備長期無資金進行維護。
建議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致公黨泉州市委會提出,強化政府統籌協調力度,建立多方共同參與機制,合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對老舊小區類型和所處位置周邊綜合情況、老舊小區產權性質建筑配套,以及居民結構改造愿景等方面進行調研摸底,確保各老舊小區改造精準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圍繞城市規劃建設、財政承受能力,全面分析論證,因地制宜,綜合考慮老舊小區改造去留抉擇,后再逐步推動實施。
在摸底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根據不同種類小區特點確定實施主體和方案。按照小區建設年限為參考依據,精準確定不同建設年限的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對于不宜居住的小區采取原址翻建或異地遷建等模式進行整體改造。而對于采取保留改造的小區,堅持“先民生再提升”的改造路線,結合本地和小區實際,科學制定改造方案。優先解決小區的電梯加裝、給排水修復等基礎功能問題,有條件的小區同步建設停車場、完善社區綜合服務站、室外活動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
老舊小區的改造提升關系到城市、區域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致公黨泉州市委會建議,一是要落實城市雙修,進行老舊小區生態化改造。二是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此外,探索建立可持續資金籌措機制,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金融市場以可持續方式加大支持力度。(記者 王金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