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夜經濟”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圍繞泉州大力發展“夜經濟”,促進“夜經濟”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問題,民革泉州市委員會提出加快推進泉州“夜經濟”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七+”建議。
①“社會治理+扶持政策” 由市政府出臺政策,明晰“夜經濟”產業融合的發展方向、整體布局、主要任務和扶持措施。泉州“夜經濟”應立足于古城核心區,在挖掘閩南文化、海絲文化基礎上,融入更多文旅元素,圍繞“景城一體”構建文創燈光、夜游項目、文旅演藝、夜市街區、戲曲展演、文創市集、博物館之夜等新興業態。
②“文旅演藝+核心景區” 由市政府主管部門協同,設計若干條古城夜游精品路線,將古城內開元寺、西街、中山路、府文廟、天后宮等核心景區景點有序設置其中,在府文廟廣場、泉山路提線木偶劇院、新門街南音藝苑和梨園劇院等場所配套安排民俗演出。乘坐電瓶車或三輪車游玩各個節點,了解歷史遺跡,感受非遺文化。
③“文娛活動+文化空間” 延長重點場館營業時長文化活動。泉州博物館資源豐富,可選擇具備特色展覽資源、人氣足、名氣大的博物館如閩臺緣博物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試點常態化夜間開放,推出“泉州博物館之夜”。
④“閩南美食+夜市街區” 泉州美食文化絢麗多彩,既帶有濃郁的閩南文化特色,又有獨特的海絲文化印記。建議以文旅局、住建局、城市管理局為牽頭單位,選擇古城西街肅清門廣場、府文廟廣場、德濟門遺址廣場以及江濱公園為核心區,劃定固定區域,以攤位、排檔為運營單位,打造泉州周末“美食夜市”,為居民和游客提供品嘗閩南美食的場所。同時,可結合閩南戲曲夜舞臺,提供吃、娛、購等多樣化體驗。
⑤“文創產品+夜間市集” 發掘夜間流動文創資源,借鑒景德鎮樂天集市模式,以文旅局為牽頭單位,以泉州領秀天地文化創意產業園、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甲第門創意園等文創園區為主要陣地,以大學生和創客青年為主體,在各文創園區開設流動的“文創周末市集”。
⑥“傳統戲曲+展演平臺” 推出閩南戲曲夜舞臺,泉州是著名的戲曲之鄉,全市活躍著大量南音、高甲戲、歌仔戲、木偶戲等戲曲社團,還有舞龍舞獅隊、大鼓吹隊、什音隊、籠吹隊、鼓樂隊等文藝演出隊伍。由市文旅局牽頭,在府文廟廣場、德濟門遺址廣場及江濱公園沿岸步行道設置“閩南戲曲夜舞臺”標志,搭建固定或流動舞臺,組織開展閩南戲曲演出、傳習、交流活動。
⑦“文創燈光+城市天際線” 以古城片區為重點區域,按照市城鄉規劃部門對晉江兩岸天際線的城市設計,古城片區應嚴格控制片區內的建筑高度,以傳統屋頂作為天際線,突出歷史傳統特征,形成特色片區。古城文創燈光建設的核心在于通過各種跨界的技術,以景觀類燈光、燈光互動裝置、燈光節燈光秀等光影技術為核心吸引力,打造城市或景區視覺焦點,如開元寺東西塔、西街傳統建筑、中山路騎樓、西湖公園等都適合作為文創燈光展示區。同時,可在文創燈光秀中融入泉州花燈元素,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創新。(記者 林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