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泉州市第一醫院正式收治來自全市的新冠肺炎患者。這支由醫護、行政后勤人員所組成的硬核戰隊聞令而動、沖鋒向前。疫情當前,該院火速成立臨時黨支部,數十名黨員主動請纓,加入到最危險的戰斗一線。在這場與病毒抗爭的戰役中,雙手就是他們的鋼槍,防護服就是他們的鎧甲。
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忙碌工作中 (張九強 攝)
10天鏖戰 啟用疫情防控救治區
“1月17日,在疫情尚未明朗之前,我們就接到了通知,并前往定點醫院開展疫情防控救治區籌備啟動工作。”救治區后勤負責人何杰穎說,啟動涉及多個方面,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他們必須完成水電設施的排查、負壓病房的維護,醫療污物污水的處理轉運、基礎設施的排查等事宜。
臨近年關工人難請,所有人員都要身兼數職。男同事搬運物資、檢查水電、修理門窗,女同事做清潔、準備床墊、棉被等物品……作為先遣部隊成員之一的柯琪琪回憶,得益于市第一醫院這個強大的后盾支撐,各種基礎醫療設施,如霧化器、呼吸機、防護裝備等都能第一時間提供給救治區。
經過10天不分晝夜的奮戰,他們如期完成籌備工作,救治區具備收治條件。1月27日,首位確診患者入住救治區。
無私堅守 共筑抗擊疫情堡壘
2月2日,來自全市各縣(市、區)醫院的醫務志愿者集結于救治區,黨員先鋒為防控疫情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他們中,有抗擊過非典、甲流的老醫生、老護士;有感染、呼吸、重癥醫學等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有初出茅廬,踐行醫者使命的年輕醫護……疫情當前,在接受強化院感培訓之后,他們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崗位。
結束了24小時的值班,來自河南的感染科博士趙芳芳,望著家的方向時沉默了。她原本打算利用休假,好好照顧生病的家人??梢咔楫斍埃缓么掖腋鎰e家人,返回泉州加入戰“疫”隊伍。她說:“我的戰友和患者更需要我,作為醫務工作者,在這場與病毒的戰役中,雙手就是我們的鋼槍,防護服就是我們的鎧甲。”
在半污染區,60歲退休返聘的感染科護士長李清珠,正在給護目鏡、工作鞋消毒。因樓層布局的緣故,她每天都要提數十斤的消毒水,在兩個樓梯之間來來回回。本該在家休假的她,和其他年輕黨員一樣,選擇沖鋒在前。李清珠說:“只要組織有需要,我都會隨叫隨到。最辛苦的是一線的醫護人員,而我能做的,就是嚴格院感管理,確保大家的安全。”
在救治區里,穿著防護服的護士、黨員葉秋蘭嫻熟地裝運著氧氣罐,她一手握住氧氣罐的罐頭,一手旋轉罐身,上百斤的氧氣瓶應聲靠在小推車上。如今,她沒了初入隔離病房的慌亂,臉上多了幾分沉穩。腳磨破皮了,手開裂了,鼻梁、面頰被防護裝備壓出血痕……可葉秋蘭和同事們似乎已漸漸地習慣了身上的這些傷痕。她們說,這些傷痕就是她們的“軍功章”。
“在這里,大伙最怕的就是生病,因此,在做好防護的同時,我們也努力吃飽穿暖,生怕掉隊。”臨時黨支部副書記陳麗珍說,關鍵時刻有組織在,關鍵崗位有黨員在,大家有信心戰勝疫情。在黨員的先鋒模范帶動下,救治區已有趙芳芳等11名醫護人員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關愛患者 治病同時又治心
“28床入院后緊張焦慮,擔心院外孩子的身體狀況!”“17床情緒低落,總感覺是因為自己去武漢出差,才讓家里人被感染!”患者的動態情緒時刻牽動著每個醫護人員的心。治病的同時,醫護人員還要想著治心。為此,市第一醫院連夜與市衛健委聯系,設立了針對不同人群心理危機干預的心理咨詢熱線。
每天,醫護人員通過醫護聊天群或面對面溝通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新患者入住后,醫護人員們相互鼓勁醫治;治愈者出院,大家則一起分享喜悅。元宵節那天,一位患者接過愛心人士送來的飯菜和元宵圓時,感動地說:“這里處處有溫暖,我沒有理由放棄治療!”
截至目前,泉州市第一醫院已接收確診患者40人,出院11人。“謝謝照顧,你們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2月9日,泉州迎來了久違的陽光,在病區門口,16歲的治愈者小王開心地與眾人揮手道別。那一天,醫院共送走6名治愈者,是治愈者出院人數最多的一天。
臨時黨支部書記林藝堅說:“疫情當前,責任在肩,醫護人員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克服穿戴隔離服的所有不適,就是要打贏這場防控阻擊戰。”(記者 蘇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