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使用消毒用品可有效殺滅病毒,但在生活中使用或存儲消毒用品時,因方法不當,也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那么,對于消毒用品的使用和存儲,怎樣做才正確?昨日,記者聯系泉州市疾控中心專家進行解答。
居家消毒 盡量選用物理方法
2月5日下午,安徽省合肥市民王女士往身上噴了好幾遍酒精進行消毒。此后不到2分鐘,她走進廚房,想看看菜燒得怎么樣了,但還沒靠近灶頭,揮發的酒精突然爆燃。醫生檢查發現,王女士臉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創面偏深,需要住院進一步治療。2月8日,浙江杭州一男子在大功率電暖氣邊上,對頭、面、頸、四肢以及衣物表面進行酒精消毒,結果發生爆燃,男子頭面頸、四肢、呼吸道等部位燒傷嚴重。
上述兩個案例均是居民在家中進行消毒后引發的事故。那么,疫情防控期間,居家消毒怎樣做才正確、安全呢?據市疾控中心消殺科科長曾玉輝介紹,對于家中沒有病人或者潛在感染者的一般家庭而言,居家物品的消毒首選物理方法,通過水煮、曝曬等方法進行消毒,盡量不使用化學消毒劑(酒精、消毒水等)。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家中空氣清新,每天開窗通風兩次,一次半個小時。
如確需使用化學消毒劑進行消毒,要盡量采取擦拭或拖洗方式。選用酒精消毒劑,濃度最好在75%,并非濃度越高效果越好。在使用化學消毒劑前,要清理周邊易燃可燃物,勿在空氣中直接噴灑使用。酒精燃點低,遇火、遇熱易自燃,使用時不要靠近熱源、避免明火。給電器表面消毒,應先關閉電源,待電器冷卻后再進行。用酒精擦拭廚房灶臺,要先關閉火源,以免酒精揮發導致爆燃。若酒精不慎著火,可使用干粉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等進行滅火,小面積著火也可用濕毛巾、濕衣物覆蓋滅火,室外還可以使用沙土覆蓋。嚴禁使用水潑或用干燥的毛巾、衣物撲打,否則若被酒精引燃,火勢將蔓延擴散。
消毒劑存放在小孩拿不到地方
2月9日,大連市一名8歲小孩將84消毒原液瓶誤認成牛奶瓶直接飲用,所幸誤服的量不多,家長及時發現送醫,經過催吐等急診處置后,小孩情況穩定。
家中存放消毒用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曾玉輝介紹,酒精是易燃易揮發的液體,居家消毒時,可購買小瓶裝的(不超過500毫升),以夠用為宜,以免留下安全隱患。裝酒精的容器必須有可靠的密封,嚴禁使用無蓋的容器。避免用玻璃瓶裝存,防止跌落破損。存放酒精時,要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有幼兒的家庭,酒精應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
此外,在購買消毒產品時,應注意其是否有批準文號,是否在保質期內,無證或者超過有效期的產品,均不要購買。
紫外線燈要在無人狀態下使用
今年2月份,家住南安的王先生從網上買了個紫外線燈,在家中給口罩消毒。由于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王先生的雙眼角膜被紫外線灼傷,導致雙目疼痛難忍。曾玉輝提醒,家庭使用紫外線燈消毒時,需在室內無人狀態下使用,不應使紫外線光源直接照射到人。
清蒸水煮、紫外燈照射、用75%的酒精噴,這是網上不少人用來給口罩消毒的方法。曾玉輝認為,這些方法并不科學。首先,口罩的過濾材料往往要經過“駐極處理”,使其攜帶微量的電荷,從而具有良好的過濾效果,而“清蒸水煮”會使電荷消失,過濾效果下降。另外,由于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都有“拒水處理”,才使其能阻擋飛沫唾液和血液等少量液體,酒精很難進入其內部消毒。另外,口罩上的聚丙烯熔噴材料對紫外線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線照射后,結構會發生破壞即氧化降解,導致過濾性能大幅下降。對普通人來說,如果佩戴口罩未到醫院或人員大量聚集的地方,使用后把口罩掛在通風陰涼處吹干,可重復使用。
消毒液與潔廁靈混用易產生有毒氣體
3月1日凌晨1點左右,青島市某區發現數例高熱、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的患者。原來,他們在清潔辦公場所時,不慎將含84消毒液的污水與沖洗廁所的潔廁靈混合,兩種液體發生化學反應,造成有害氣體大量排放,幾人吸入后導致呼吸道尤其是肺部腐蝕性損傷。
疫情防控期間,84消毒液、漂白粉、過氧乙酸等各類化學消毒劑,在各種場所大量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方面呢?曾玉輝介紹,消毒液不可與潔廁靈一同混用。因為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潔廁靈的主要成分是鹽酸,也就是氯化氫。兩者混合后,會產生有毒氣體氯氣。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氯氣,眼、鼻、呼吸道等部位的黏膜都會遭到破壞,出現流淚、咳嗽、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會造成呼吸困難或肺水腫,甚至窒息死亡。
在日常的公共場所消毒當中,要注意精準消毒。對扶手、門把手、電梯、電話、臺面等人員接觸較多的位置要重點進行消毒,應采用擦拭消毒,不適宜用噴灑消毒。(記者 黃楓 通訊員 陳煒卿 李燕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