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期間,各個學校通過不同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以聲音、文字、畫作、圖片等形式創作作品,同時積極參與科學、體育、勞動等綜合實踐活動,身宅心不宅,在戰“疫”中收獲不一樣的成長。特殊時期,疫情亦可以是“教材”。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等校以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上好“生命教育”這一課,為學生穿上心理“防護服”。
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私人定制 作息表我做主 收獲本領 在戰“疫”中成長
宅家也精彩,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學生開展居家科學活動。
學生“私人定制”時間表
“同學們可以列出平日里一直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比如烹飪、學樂器、繪畫、閱讀、養植物等,制成‘愿望清單’,按照優先級勾選出在家就可以實現的愿望,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
這個假期,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開展了“在戰‘疫’中成長”活動。該校黃檸副校長介紹,學校班主任利用網絡指導同學們制定個性化居家學習生活方案。學生們可根據學校提供的課程菜單,自由選擇組合課程,“私人定制”作息時間表,系統規劃好自己的學習生活,讓宅在家中的假期成為儲藏知識的好時光,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做自己的主人。
該校還面向全體學生發出“關于開展‘生活技能·家務勞動’網絡展示活動的通知”,鼓勵學生以“不出門,勤勞動,學本領,抗疫情”的特殊形式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之中。“宅家勞動我分擔 爭當防疫小先鋒”,學生們烹飪美食、參與家務、制作手工作品,在勞動中學技能,在實踐中明事理。“活動大大豐富了孩子的生活,看到孩子勞動后的成果,我跟孩子一樣有滿滿的自豪感。”該校三年4班陳語彤同學制作了“飛龍走馬燈”,她的家長在作品展示中點評道。
學校各學科老師,結合當前疫情背景下的學習條件,精心設計了學習方案。如科學課,老師們從易于操作的小實驗入手,制作教學微課,錄制實驗視頻,指導學生居家開展趣味科學探究。學生們分享作品,紙片、食材、瓶子、洗潔精等成了實驗材料;客廳、走廊、庭院等成了實踐場所。活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科學審美情趣。同時,為了更好地守護師生心理健康,學校開通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熱線,為有需要的學生、家長、教師提供心理援助。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
生命教育 用心筑防線 花樣抗疫 宅家也趣學
曾鳳蓉校長與孩子們線上書信活動,是一堂特別的云端“思政課”。
開展《疫情下的生命教育》線上課
只要關注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微信公眾號,你便會發現一個生機勃勃的“線上校園”。
疫情期間,該校第一時間在學校公眾號上發布了“校長的一封信”,校長曾鳳蓉以書信的形式,開啟線上思政課,從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科學應對疫情、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等方面,組織學生上好這堂疫情阻擊戰的“大課”。之后,該校吳玲玲老師在線上開講“疫情當下的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從而學會敬畏生命、珍愛生命。此外,學校還開通了網絡心理援助,做好線上心理疏導,為學生穿上心理“防護服”。
體美并舉,方能身健心美。曾鳳蓉校長介紹,學校結合本次疫情和學科特點,組織科學、思政、音樂、體育、美術等技能學科老師有針對性地開展線上教學工作,實現停課不停學。同時,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該校還結合當前疫情,針對不同年段設計了有趣的研究性學習,比如,生命起源、我是自主小管家(一二年級),大自然的憤怒、小公民與大社會(三四年級),與自然萬物友善共處、我們的信息世界(五六年級)。此外,還開展了“花樣縫紐扣”“遨游漢字王國”“尋找戰‘疫’中的最美身影”等不同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居家生活的每一刻成為培養學生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契機。
學校還發出“一個娃帶動一個家,家家為防疫做貢獻”的號召,鼓勵通政娃們行動起來,勤學習,愛運動,有擔當,做防控疫情的小主人。該校小小志愿者們,發揮“小手拉大手”的帶動作用,通過網絡發布自己錄制的抗疫衛健微課程。該校六年6班陳俊霖同學錄制了《如何正確使用消毒液》小視頻,四年2班林梓瀅錄制的課程是《用心抗疫 學會心理調適》……小小志愿者們有的普及防疫知識,有的號召鍛煉身體,有的提供心理防護建議,力所能及地助力疫情防控。
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
共抗疫情 兒童哲學助力 引導思考 激發學生智慧
豐澤二實小“疫情中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熱點,學會思考。
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結合學校國家級立項課題《小學多學科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行動研究》,發起了“共抗疫情 兒哲力行”兒童哲學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據該校教導處主任莊婷婷介紹,學校以抗疫為立足點,以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自然教育、榜樣教育、愛國教育為主題,在語文、數學、美術、體育、音樂等學科中滲透具有兒童哲學特質的課型和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思辨性、多元的方法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數學組發起了“戰‘疫’編題——疫情中的數學”活動,學生們開動腦筋,結合疫情,編寫題目——“雙流縣為了支援武漢,籌集了305噸物資運往武漢,大卡車每車裝15噸,小卡車每車裝的噸數是大卡車的三分之一,小卡車每車可以裝多少噸物資?”該校四年2班蔡梓晗同學說,她每天都會關注疫情最新情況,學會看疫情圖,并從圖中看出數據的變化。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生動有趣,學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該校黃榮元副校長說,學校各個學科也組織發起了豐富的“兒哲”活動,如“敬畏生命 共抗疫情”閩南童謠錄制活動,“共同抗疫 守護生命”科學小制作活動等,引導學生關注當下,學會思考。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充滿著好奇和求知欲,這次疫情可以引發孩子們很多的思考,幫助他們建立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群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認知世界和生命。”該校校長賴艷梅說:“在此期間,孩子們參與了學校‘停課不停學’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有著真實的經歷、豐富的見聞、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是一次很好的兒童哲學教育契機。 (記者 吳小婷(圖片由受訪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