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本月起,泉州啟動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和重點污染源調查。通過調查將形成全市“雙源”清單,為下一步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污染防治分區劃定等工作奠定基礎。
此次“雙源”調查對象和范圍主要分為7類:一是城鎮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二是工業污染源,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金屬制品業;三是礦山開采區,包括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四是所有危險廢物處置場;五是垃圾填埋場,包括正規垃圾填埋場和400噸以上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六是農業污染源,包括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及小區;七是高爾夫球場等污染源。
此外,防滲摸排的范圍還包括高風險的化學品生產企業以及縣級以上工業園區(含縣級)、礦山開采區、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場地。
根據安排,2020年4月25日前,各地將在省生態環境廳“一本賬”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明確調查對象、建立調查清單,并于2020年8月25日前開展實地核查,10月底前完成調查審核匯總,建立全市“雙源”和防滲摸排清單。(記者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