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兒子于2009年走丟,一家人苦苦尋找,在泉州市救助站及泉廈警方幫助下——失散11年 母親節前母子終團圓
“兒啊,你還記得媽媽嗎?我是媽媽啊!”摟著失散11年的大兒子王偉清,張滿堂喜極而泣,一家四口緊緊擁抱在一起。這個擁抱,缺席了11年,幸運的是在泉州市救助站、泉廈兩地警方的幫助下,這一家人昨天下午再次團圓了。
明天就是母親節,張滿堂說,大兒子不聰明,不怎么會說話,但是她生的孩子,失散11年來一家人從未放棄尋找。母親節前能找到兒子、接兒子回家,是最好的節日禮物。
昨日在泉州市救助站,從江西趕來的張滿堂夫妻與失散的兒子“來弟”重聚,喜極而泣。(王柏峰 攝)
一家子在母親節前終團圓,“來弟”(王偉清,中)非常開心。
兄弟重逢,一點都不陌生。
11年前獨自出門找媽媽從此再也沒回家
張滿堂一家來自江西贛州石城縣,大兒子王偉清出生于2000年2月,二兒子王煒民出生于2004年。2005年,張滿堂和丈夫王能有帶著孩子到泉州浮橋一服裝廠上班。
“孩子從小身體不好,經常生病,語言表達也欠缺,好不容易把他養大了。走失后,我天天哭,死的心都有。”張滿堂說,兒子王偉清不機靈,5歲才會說話。
王偉清共兩次走丟。第一次是2009年中秋節前后,他獨自坐公交車到清源山,幸運的是后來找到了。可沒幾天,王偉清又不見了,這一分別竟是11年。當天,王能有因前一天上夜班在屋內休息,張滿堂則在上班,王偉清跟爸爸說“我要去工廠找媽媽”。由于張滿堂上班的工廠就在家邊,王偉清經常獨自來回,王能有就沒跟著去。等張滿堂下班回家發現孩子不在,也根本沒去工廠找過她。
報警、張貼尋人啟事、登報……張滿堂和王能有發瘋似的尋找,夜里一兩點,夫妻倆還經常踩著自行車張貼尋人啟事。“經常有人打來電話說,在某地有個孩子像我的兒子,但每次都不是他。”
2010年下半年,張滿堂將二兒子托付給老家的姐夫照顧,她和丈夫離開泉州到廣東等地打工。離開前,張滿堂囑托還在泉州的親戚、朋友,一定幫忙留意王偉清的消息。
5年前工廠門口發現他民警送到救助站
2009年走丟的王偉清,直到2015年又有了下落——他被送到泉州市救助站。這6年間王偉清到底經歷了什么沒人知道,而王偉清也不懂說。
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員林小姐說,那年4月6日晚上,浮橋派出所民警帶著一名少年過來,民警說,少年在鯉城金浦瑞鑫鞋廠門口賴著不走,因無法清楚表述個人信息,就將他送到救助站。
溝通中,工作人員發現少年只會說“要回家”“媽媽”“家在山上”等,沒法提供任何有效信息。隨后,救助站通過網絡和媒體為他發布尋親公告,均沒有任何反饋信息,還請公安為他采集DNA,但都沒有比對成功。
“來的時候,他衣著很干凈,不像是常年到處流浪的人。”林小姐說,救助站為他取名“來弟”,由于“來弟”還會聽閩南話,大家一度以為他是本地人。之后“來弟”被托養在廈門的養老院,2019年5月被接回后寄養在晉江的養老院。
雖然托養在站外機構,但救助站工作人員不間斷進行回訪,并協調警方繼續為他尋親。在探視過程中,“來弟”都會說“想回家,想媽媽、弟弟”。
如今DNA比對成功一家人幸福團圓
“面包還要吃嗎?”“慢點走!”……昨天下午,在泉州市救助站內,弟弟王煒民不時給哥哥遞面包吃、拿水喝,親密地把手搭在哥哥肩上,張滿堂夫妻來也拉著王偉清的手,這里摸摸那里捏捏,王偉清也開心地回應他們。
今年4月29日晚上6點多,警方的來電讓張滿堂喜出望外,電話那頭問“你是不是丟過孩子,找到一個孩子,你趕緊來”。張滿堂趕到當地派出所后得知,是廈門警方傳來的消息。
5月5日,好消息再度傳來,“來弟”的DNA與張滿堂匹配上了——他就是王偉清。
得知消息后,泉州市救助站立刻著手安排認親事宜。昨天上午11點半左右,張滿堂和丈夫、二兒子從江西老家趕到泉州。在從晉江養老院趕來的路上,王偉清也非常開心,帶著養老院阿姨送他的零食,說“給爸媽、弟弟吃”。
“偉清!”“媽媽!”到救助站剛放下隨身行李,母子倆便認出了彼此。一瞬間,張滿堂的眼淚落下,沖過去緊緊地抱住兒子,哭喊著“你還記得媽媽啊!我是媽媽……”一家人緊緊地擁在一起。
張滿堂說,她懷疑兒子從走失到被送至救助站這段時間,應是被人收養。因王偉清在泉州已以“來弟”落戶,這兩天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將幫張滿堂他們聯系辦理銷戶、回老家落戶等事情。 (記者 陳小芬 王柏峰 通訊員 林巧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