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8集系列紀錄片《海上福建》在央視紀錄頻道陸續播出。這部紀錄片由央視團隊主創,以海洋文明的視角,講述25個發生在福建沿海的故事,其中三個故事在泉州拍攝,向海內外觀眾呈現獨特的“海上泉州”。
黃康源
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黃康源,是咱厝“90后”小伙子。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大學時期的他,憑著一篇美文《假如我在泉州遇見你》爆紅網絡;大學畢業后,通過重重考驗加入央視紀錄片制作團隊,又憑借出色的文字功底,成為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的撰稿人……如今,不到30歲的黃康源,已成功執導多部精品紀錄片,摘下紀錄片領域多項重磅大獎。
被稱“師大王家衛” 大學寫出網絡紅文
“假如我在泉州遇見你,你剛和你的男友分手,我還沒準備好開始下一段戀情。你從中山北路南下,我繼續著中山南路的北漂。鐘樓嘀嘀嗒嗒敲了三下,陽光被時針剪成四十五度角。胭脂巷口的春雨剛停,滿地散落著茉莉的傷口……”
2011年,一個熱帖繪出無數刺桐人的愛情,這篇被泉州網友瘋狂轉載的美文《假如我在泉州遇見你》,就出自黃康源之手。“這篇文章并不像網友猜測的那樣,有著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僅僅是個人的感懷之作。”彼時,20歲的黃康源是福建師范大學廣電專業大一新生,他說,之前在網上看過一篇《假如我在漳州遇見你》,想念起故鄉泉州的街頭巷尾、生活煙火,順手便寫下內心感懷,沒想到經網友轉載,成了網絡紅文。
黃康源出生于1991年,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曾先后就讀于泉州實驗中學、泉州五中,2010年考入福建師范大學廣電專業。大學時期,他制作的學生短片在校內獲得不小的知名度。“他在大學時就很厲害,屬于悶聲干大事的人,為人很低調,因其影像作品帶有著名導演王家衛的風格,被稱為‘師大王家衛’。”黃康源的大學同學介紹。
大學畢業前,在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工作的學長回校招收優秀學生,希望能擴充紀錄片制作團隊,在老師們的力薦下,黃康源“過五關斬六將”,通過面試被錄取了。
紀錄片中出現的惠女水庫和惠女
執導處女作即獲獎 年紀輕輕屢獲殊榮
2014年,進入央視紀錄片制作團隊后,黃康源經歷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成長“蛻變期”。
“雖然是學長領進門,但畢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就得上陣,很多新人不適應被淘汰了……”黃康源說,當時從報選題、申報經費到拍片制作,一整套流程下來對初來乍到的他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其中,執導處女作紀錄片《山城里的“草根”橄欖球隊》,令他印象最深刻,也最難忘。
黃康源回憶,如何在預算經費不高的情況下,在沒有多少經驗的情況下,盡快取得拍攝對象的信任,在最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是當時面臨的多重困難。那段時間,他按照央視紀錄片的標準,學構圖、學剪輯、學編導,用加倍的努力,證明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他的處女作《山城里的“草根”橄欖球隊》面世后,獲中央新影集團“星花獎”社會類短紀錄片一等獎,并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優秀國產紀錄片推薦名單。
自此,黃康源的紀錄片創作之路一發不可收,六年來拍了十幾部紀錄片。2015年,他執導紀錄片《功夫與我》,以“武戲文講”的方式,聚焦泉州少林寺的兩名武僧在追逐“功夫夢”中,在經歷青春期時,產生了對成長的困惑和對功夫意義的懷疑。這部紀錄片榮獲“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社會類紀錄片“最佳導演”提名。2016年,他擔任系列紀錄片《中國隊長》導演及撰稿,該片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項目。
“能從事紀錄片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幸運,它給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連接’,連接一段段不期而遇的生命體驗,連接每一個五味雜陳的人生故事,連接不同次元的聲音與風景,它開闊了我的眼界,也增加了我的閱歷。”黃康源介紹道。
擔任《航拍中國》撰稿人 對家鄉有新認識
2017年,央視播出了一部高顏值紀錄片《航拍中國》,豆瓣評分高達9.4,黃康源是這部高分紀錄片的撰稿人。據了解,2016年10月,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接下《航拍中國》的拍攝任務,因為制作周期很短,團隊中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才可能完成作品。于是,最擅長撰稿的黃康源,被推薦擔任撰稿人。
“我從觀眾的視角,考慮解說詞需要用哪些內容來反哺畫面。”黃康源說,撰稿《航拍中國》時要反復琢磨,既要保持客觀,又要讓觀眾從中獲得感情的激蕩,這是個不斷推翻不斷磨合的過程,對他而言是種反向鞭策。
《航拍中國》播出后,福建海洋漁業部門向黃康源所在的制作團隊拋出“橄欖枝”,在單位領導的權衡之下,任命他擔任紀錄片《海上福建》總導演。這是我國首部地方性海洋題材的紀錄片,通過故事化的手法和具有影像感的鏡頭語言,立體豐富地呈現“海上福建”。“泉州共3個故事,我們實地調研了很多案例,拍了半個多月”,黃康源率領團隊將視角定格在洛陽橋畔、惠安海邊和瓷都德化,帶觀眾走進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海上泉州。據悉,目前該片已入選“我和我的祖國展評展播”優秀作品。
這些年來,黃康源常在泉州和北京兩地跑。“我的一部分屬于北京,一部分屬于泉州。”他坦言,“以前常覺得泉州地方太小、節奏太慢、人情太多,可工作之后,隨著去的地方多了,對泉州有了新的認識。它不像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信仰效率和變化,泉州人更信仰生活本身。這里的人們追求的東西很簡單,家庭美滿、鄰里和睦、夫妻恩愛、兒女聰慧、父母平安。這些東西聽起來毫無新意,卻是生活中最珍貴的存在。”(記者 張素萍/文 受訪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