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來,泉州郡城內外廣設書院,“家弦戶誦”“泉郡學甲于天下”,中科第者數以千計,甚至出現三世進士、父子進士等現象,文風鼎盛、書院林立、書香綿延,不愧為“海濱鄒魯,鴻儒聚舫”。興于唐末的古書院,鼎盛于宋,鞏固于元明。自唐末到清末,泉州歷代共建有書院73所,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少書院已湮沒于漫長的歷史歲月里。
近日,一個好消息傳來:泉州市將復興復建中心城區及周邊11家書院,將其打造為古城文化新品牌,融入城市文化發展整體方略,實現書院的有效保護和功能的持續發揮。為了梳理泉州千年書院發展脈絡,記者分赴市區幾大書院,采訪市文旅局、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管中窺豹”,以期為泉州書院的復興探路。
正音書院
不論是千年以來的數十座歷史書院,還是如今正在復興復建的11家書院,喚起了泉州人對先賢崇敬之心,更是泉州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昨日,記者實地探訪了寶覺書院、鏡山書院、小山叢竹書院等數家已完工或正復建中的古書院。
動態
復興復建11家書院 部分書院已基本完工
據泉州市文旅局介紹,泉州市將復興復建中心城區及周邊11家書院,將其打造為古城文化新品牌,融入城市文化發展整體方略,實現書院的有效保護和功能的持續發揮。每家書院的設計方案均將經過嚴格把關,確定書院風格特色。
此次將要復興復建的一批書院包括一峰書院、小山叢竹書院、歐陽書院、正音書院、招賢院、松石山館、鏡山書院、云麓書院、寶海庵書院、寶覺書院、南安文廟等11家。這些書院,有的是在遺址上直接修復,比如南安文廟、小山叢竹書院等;有的是在遺址不遠處擇址新建,如招賢院、寶海庵書院等;有的則結合現有空間進行書院植入,如在府文廟旁邊開設正音書院,擬利用清源山現有房屋植入歐陽書院等。
記者獲悉,目前數家書院啟動復興復建工作,其中正音書院已經對外開放使用,小山叢竹書院已經建成正布置完善,寶覺書院基本建成預計7月份竣工,鏡山書院基本完工今夏即將開放,其他書院也正陸續建設或修繕提升。
歷史
泉州歷代書院共73座 走出博學之士不勝枚舉
據考證,自唐末到清末,泉州歷代共建有書院73座,分布于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等地,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符號與獨特元素,部分書院建筑保存至今。
根據時間推移,泉州唐時有書院1座,宋時有11座書院,元時14座,明代增至24座,到了清代則達到39座之多。最早的書院即南安石井的楊林書院,據稱始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宋時大儒朱熹曾講學其中。
古時泉州興儒學,起書院,學優仕,扶廟堂,歷代文人倚山論道、臨海觀經,成就了各種人文傳奇。經過千余年的傳承與創新,泉州書院早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價值取向,而從泉州走出的博學之士不勝枚舉,如蔡清、張岳、李贄、何喬遠、蘇濬、陳琛、王畿、李光地、吳魯等。
一座座書院喚起了人們對先賢的崇敬之心,適應時代需求,有助于提升泉州的文化軟實力。
展望
采“一院一案”方式打造綜合性惠民書院
據介紹,泉州將通過書院復興工作方案的實施,爭取成熟一批、啟動一批、見效一批。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提升行動項目,將其打造為古城文化新品牌,融入城市文化發展的整體方略,復興工作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實現書院的有效保護和功能的持續發揮。
泉州把古代書院復興作為泉州文化建設、文化惠民的重大工程,將采取“一院一案”建設方式,根據各個書院的不同情況、建設內容和規模,在規劃設計方面保留特色,參照中國書院經典格局,強化建筑空間功能布局,營造時代氛圍濃郁的文化氣息。結合遺址周邊遺存、現有建筑等實際,加強功能拓展和提升,完善配套設施,切實打造成綜合性惠民書院。同時,推動古代書院向現代新型書院發展和創新,為書院注入新的活力、功能、業態,使古代書院這一獨特的中國文化教育傳播陣地煥發新的活力。
此外,鼓勵多方參與,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采取多種方式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運用現代市場經營理念,結合書院實際空間,考慮引進專題展覽、建設“百姓書屋”、教育培訓、文創旅游等項目,提升書院實際使用效率,建立利于推動文化傳播、社會教育、文旅融合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性長效經營機制。
營建中的寶覺書院
寶覺書院
昔日朱熹講學處 今朝大學“文化園”
寶覺書院,始建于北宋,系高僧寶覺禪師筑建“海印寺"時專設的一處書院。由于歷史變遷,書院早已湮沒,原址位于現黎明大學豐澤校區東側寶覺山頂旁。為響應和配合泉州市復建古代書院計劃,豐澤區政府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承建該文化、文物項目工程,項目預計今年7月份竣工。
根據史料記載,宋代少帝南撤時曾駐蹕“寶覺書院”,忠臣良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護駕其間;南宋朱熹初仕泉州,倡導學風,一時從者如云,常于“寶覺書院”講學,并親題“天風海濤”四字為匾,為“寶覺書院”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眾多的傳奇故事。
“這是一座集國學講壇、展覽、研究于一體,具備現代功能的閩南傳統書院。”泉州文化學者、黎明職業大學副教授林長紅介紹,書院建成后,將與周邊的“黎明亭”及十幾畝樹林辟為“朱子文化公園”,并成立"朱子文化研究所"。
小山叢竹書院
小山叢竹
書院“修舊如舊” 舊八景之首“重光”
不到10畝之地,承載著一段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是泉州古今“對話”的一個窗口,步入復建后的“小山叢竹”,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作為泉州舊八景之首、“古城雙修”七個一項目“一園”的小山叢竹公園,于近日復建一期完工。目前,進入建筑本體土建施工收尾階段,預計年底完工開放。
史載,“小山叢竹”地處泉州城北,唐代為紀念“閩文之祖”歐陽詹,建有祀詹祠堂;北宋在祠旁筑屋為“小山叢竹書院”;南宋朱熹多次蒞院講學,建亭植竹題匾;近代弘一大師曾在此講經題字。特別是南宋以來,古代官員和文人墨客途經泉州必到“小山叢竹”朝拜朱熹,該園因此聲名遠播,是泉州文脈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鏡山書院
鏡山書院
看鏡亭賞墨池 重溫何喬遠授徒講學
走進豐澤區后茂社區茂發路59號的鏡山書院,亭臺樓閣、墨池炮樓、山水林間,處處透著古樸清幽。書院與明代史學家何喬遠有深厚的淵源。史料記載,鏡山書院位于泉州市郊東北大旗山下,山有石如鏡,故又名鏡山。明代何喬遠辭官歸故里后,在山下筑精舍,晚年在此著書立說、授徒講學,因其自號“鏡山”,后人稱為鏡山書院。
“復興復建鏡山書院,展現泉州古代書院文化,為周邊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閑研學之地和傳統文化展示空間。”相關人士介紹,項目總占地面積20畝,書院內有鏡山文創園,包括咖啡書吧、鏡亭、庭院式創意工坊、室內書吧等。其中書院主體部分古色古香,擬設“映月讀書”“鑿壁借光”“墨池”“步步登高”“琴湖”等景點,所有門窗均使用仿古風格,讓人行走其間,充分感受古代書院的文化古意。
據介紹,鏡山書院目前已基本完工,預計將于今年七八月份對外開放。
云麓書院
云麓書院
仿閩南傳統古厝 再現史上書院風采
書院位于大坪山山線綠道二期景觀提升項目的云麓花園內,該花園設計范圍約1.28公頃(19畝),以閩南傳統古厝建筑為特色,依托古厝可以開展藝術沙龍、藝術展覽、文化展示等多種文化活動。同時古厝周圍也有香花植物營造的芳香花園,浪漫的觀賞草園以及絢麗的三角梅園和生態水生園等。
云麓書院系仿閩南傳統古厝建筑,墻上是閩南建筑元素中的特色花窗,書院屋檐均采用了木刻雕花,包括房梁統一采用木柱支撐,院子分為前落、中落、后落,地上還附有極具特色的金錢地漏。
據悉,4月9日書院二期工程驗收,目前已委托第三方評估,將掛網公開招商,招商工作完成后即轉入內部裝修階段,預計年底完成。
其他書院
●一峰書院:位于泉州老城區的梅石書院,擬在泉州一中學府校區東北隅修建一峰書院,目前正規劃設計中。
●歐陽書院:利用清源山景區舊展覽館整幢(原常潤茶館)植入書院,擬打造以歐陽詹為泉州文化代表的“青年新人文書院”及泉州第一座多媒體互動書院。
●寶海庵書院:擬擇址在泉州大橋下的寶海庵西側空地新建,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招賢院:在潘山公園(原招賢院遺址附近)附近擇址新建,比鄰舊糖廠文創園。
●松石山館:利用釋雅山公園管理用房,松關閣一層進行裝修、裝飾復建。
●正音書院:利用泉州府文廟惠風堂植入正音書院,書院已對外開放。(記者 張素萍 林福龍 莊麗祥 通訊員 何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