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街巷干凈整潔,微笑自行車、共享單車規范有序地停放著;講解員志愿者妙語連珠,將歷史古跡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多個免費奉茶奉水的攤點,讓游客涼在舌尖,暖在心頭……一個個小細節,盡顯泉州古城的“大”文明。
正是許多普通群眾主動站出來,熱情參與到扶弱助殘助學、古跡講解導覽、弘揚傳統文化、倡導文明出行、維護環境秩序等志愿服務活動中,讓崇尚文明在古城蔚然成風。
志愿者在整理共享單車(資料圖片/泉州微公益協會 供圖)
環保志愿者 守護古城“顏值”不下線
前不久,家住鯉城區臨江街道伍堡社區的詹建忠參加了環保志愿服務宣傳活動,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對內溝河周邊垃圾進行清理,打撈河面漂浮物,并向周邊居民宣傳嚴禁向河內扔垃圾、倒污水等行為。
詹建忠是安徽黃山人,在泉州工作生活了20多年。2010年起,他開始帶著女兒詹琪參加古城志愿服務活動。“老城區文化底蘊豐富,街坊鄰居友善,我們外地人很容易融入其中。作為新泉州人,我們很樂意參與到古城環境的保護與宣傳中,為我們共同的居住環境和人文環境出一點綿薄之力。”
像詹建忠父女這樣努力守護古城“顏值”不下線的志愿者,在泉州并不鮮見。成立于2015年的泉州微公益協會,擁有志愿者5000余人,多次在古城開展環保進社區、垃圾不落地、整理共享單車等活動,致力于讓古城環境更整潔、管理更有序、生活更美好,讓文明形成感染力、凝聚力,成為古城的新名片。
古城講解員志愿者在為游客講解(資料圖片/市旅游發展服務中心 供圖)
古城講解員為古城歷史文化“代言”
“我們從這里出發,找一找海絲的印記,感受一下打開泉州的正確方式。”在古城講解員志愿者小陳的帶領下,20多名游客從金魚巷出發,來到市區府文廟。傳統閩南建筑的精髓在哪里、泉州府文廟有哪些故事、古代的相關禮制有什么講究,游客一邊聽著講解,一邊細細品味,這樣的深度游,不僅吸引外地游客,許多本地市民也慕名而來。
據悉,2017年7月,我市正式啟動古城講解員志愿者招募工作,經過培訓提升、考試測評、展示成果以及頒證聘用等環節,篩選出首批30名古城講解員。至今,由普通市民組成的四期共131名古城講解員,已成為活躍于泉州歷史街巷的文化使者。
他們中,有身懷攝影特長的新泉州人張曉玲;有跟著媽媽參加培訓并順利通過考核的泉州市實小學生唐昕妍;有土生土長、抱團培訓上崗的黃家四姐妹;也有跨越15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騎行達人劉海翔等等。講解員來自教師、醫生、導游、文員、學生等多個行業,可以根據游客的需求提供不同場景、不同年齡段的講解服務。
文物志愿者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寶貴遺產
6月13日,我市在洛陽橋中亭舉辦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活動上,來自泉州文物志愿服務隊的近30名志愿者開展了文物保護相關宣傳活動。
據市文旅局文保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泉州市文物志愿服務隊的前身是泉州海絲史跡志愿服務隊。福建省是國家文物局和共青團中央確定的中國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動試點省份,泉州海絲史跡志愿服務隊是福建省文物局確定的志愿試點隊伍,首批15名志愿者是不同領域的代表,涵蓋文物專家、泉州留學聯誼會的英文骨干、一線執法人員、檢察官、律師、教師、社區工作者等,他們都有一顆熱愛文物的心和一腔保護文物的熱情。
隨著新志愿者的加入,市文旅局在泉州海絲史跡志愿服務隊的基礎上成立了泉州文物志愿服務隊。下一步,我市將持續加強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培訓,加大文物保護普法宣傳和日常巡查檢查工作力度,不斷夯實文物安全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為全國全面開展文物保護志愿者活動創出“泉州模式”。(記者 許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