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用一年的時間,做一輩子難忘的事。你會做出何種選擇?泉州市北峰中學的美術老師李友茂給出的答案是支教。
2016年9月,李友茂成為了福建省第18批援寧支教隊隊員,與寧夏同心縣第五中學(又名安溪中學)的孩子們度過了難忘的一學年。除了常規美術課外,書法、國畫和陶藝等特色課程第一次出現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帶來了新奇體驗。
這份“支教情”到今天仍在發熱。在相距2000多公里外的泉州,李友茂仍在繼續幫助寧夏同心縣當地的貧困學生,為有善心的助學人士牽線搭橋。甚至,他還在朋友圈干起了“微商”,幫曾經的學生家里代銷枸杞。作為泉州市攝影家協會秘書長,他還舉辦了《心疼•同心》寧夏支教攝影圖片展,展出自己在寧夏的所見所感。
圖為李友茂本人(受訪者供圖)
在同心縣第五中學,李友茂和同學們合影(受訪者供圖)
美術老師終于有機會去寧夏支教
出于對支教的向往,李友茂年年關注通知,回回都希望落空,都是因為專業和需求對不上號。等了幾年,學校校長才給他帶來好消息,“區里終于需要向寧夏派送美術老師了”。順利完成出發前的手續,2016年9月3日,李友茂和其他29名隊友坐上了前往寧夏同心縣的航班。
支教前輩們給大家列了一張清單,除了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還需準備紅霉素軟膏(涂鼻腔用)、保濕護膚膏、防曬霜等,特別提醒在寧期間日常飲用水需訂桶裝礦泉水。對寧夏了解不多的李友茂,自認為適應能力很強。看著飛機窗外的景色不斷變化,內陸地區與沿海的差異越發明顯了。抵達同心縣,李友茂一下車發現自己腳踩在黃土上,還揚起了沙土,干燥的空氣、毒辣的陽光,寧夏的一切遠比想象中的熱烈。現實果然很快給了他“教訓”,皮膚曬到刺痛,鼻腔結血痂,一些女隊友長時間埋頭寫東西,一抬頭就有可能流鼻血了。
好在他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生存環境,開始了教學工作。在支教的寧夏同心縣第五中學,李友茂主要負責初二年的美術教學。書法、國畫和陶藝,這些孩子們平時都沒接觸過的東西,被李友茂帶到了課堂。因缺少國畫、書法材料,李友茂聯系了泉州師院美術學院的蔡永輝教授尋求幫助。得知情況后,蔡永輝花了5000多塊,從泉州寄了一堆筆墨宣紙材料,送到孩子們手中。有了這些材料,同學們從基礎學起,嘗試著做了一些臨摹。
第二學期,李友茂在學校發現了做陶藝的轉臺、電窯等設備,不過學校的老師們不懂得操作。李友茂萌生了開設陶藝興趣班的念頭,并馬上請教了德化的陶瓷老師,結合網上視頻教學、自我練習等方法,他也逐漸掌握了做陶藝的流程和方法。做陶藝需要用陶土,但寧夏的陶土并不好買。這時,李友茂想起了江西黎川老家的同學,自掏腰包托人寄了500斤陶土,這些陶土的運費比陶土本身還貴不少。
這些趣味課堂,孩子們興趣濃厚,也吸引了學校的其他老師。
李友茂攝影作品(受訪者供圖)
李友茂攝影作品(受訪者供圖)
騎老摩托,他幾乎走遍同心縣所有鄉村
到寧夏第一個月,外界的一切令李友茂感到新奇。他找當地同事借了一部閑置的摩托車。一有閑暇,他就騎車出門,帶點干糧,溜達到晚上才回宿舍。
這輛有18年歷史的老摩托車,載著李友茂穿過起起伏伏的柏油馬路,走過漫天黃沙的旱塬,幾乎走遍了整個同心縣的所有鄉村。他去過的地方,比當地同事還多。風景、人物都是他鏡頭的主角。
隨著天氣轉涼,同在寧夏的福建老鄉給李友茂提供了一輛面包車。有了能遮風擋雨的車,他的活動范圍擴大到了寧夏其他地方。
尤其在一些偏遠的山村,他喜歡拍攝當地村民的日常、房屋建筑和牛羊群。個別警覺的村民看到李友茂手中的相機,會詢問他來做什么。
“我是福建來的支教老師”,這成了李友茂在外奔波最常說的話。上了年紀或者不會說普通話的村民可能沒辦法完全聽懂,但大家對“福建”二字似乎有種默契,成了消除距離的密碼。有一次,李友茂跟隊友去深溝村拍攝,遇到節日返回老家的四兄弟。幾個兄弟中最大的超過70歲,小的也有50多歲,知道他們來自福建,拉住他們“話家常”,聊家庭聊工作聊子女。
多年來,一批批的福建援寧人員在這里留下了足跡。淳樸的村民們一聽到“福建”,便會友善地邀請他進屋喝八寶茶、聊天。因為接觸得多,李友茂基本能聽得懂當地方言。
這種溫暖又沸騰的感覺,其實在未抵達寧夏就經歷了。那年9月3日,李友茂和隊友們從福建飛寧夏。飛機乘務員貼心地給大家送上了祝福和鮮花,此時,一位陌生的旅客主動站了起來。他說,寧夏是自己的家鄉,在福建同胞的幫助下,這么多年他切身見證了家鄉的變化,“非常感謝福建人民對家鄉的幫助”。
這些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熱情得像鄰居。
通過微信籌款,李友茂給五道嶺子村的姐弟倆送錢(受訪者供圖)
孩子們像親人 他傾力資助
在一批又一批支援寧夏的教師隊伍中,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傳統”。除了教學工作,老師們還自發開展了助學活動,幫貧困的學生解決難題。
李友茂時常在自己的公眾號上更新支教故事,拍攝當地孩子的生活,獲得很多人的關注。寒冷的冬季里,他在一次去五道嶺子村攝影采風中遇見馬蘭姐弟倆,了解到他們的母親智障,靠父親乞討維持一家4口人生活。看著這姐弟倆的生活狀況令人擔憂,他立即通過微信公眾號募集到1000元送至她家,幫助姐弟倆度過寒冬。
一年里,他的微信推文通過贊賞的方式募捐到了3萬多元,這些錢全部都轉交給了當地貧困的孩子。
2017年7月,支教生活即將結束,李友茂想著應該再為孩子做點事。他和隊友鄭平貴老師積極為兩地人員牽線搭橋,通過泉州的朋友募捐到了65000元,一對一資助了第五中學的77名貧困生。離開學校前一天,他們把這些錢親自交給了孩子們,還幫資助雙方建立了聯系。
這些受助的孩子有的當年在讀初三,正好今年高考。李友茂自己資助的一名學生也剛剛參加完高考,希望他能取得好成績,李友茂想資助他上完大學。
當時李友茂所帶的初二年級,有個機靈乖巧的女生虎雪。初中畢業后,虎雪沒能考上高中。得知情況后,李友茂擔心她因此結束學生生涯而過早嫁人,鼓勵她讀職中,掌握一門有用的技術。僵持了一兩個月,家人最終同意虎雪繼續上學,她報讀了青銅峽職業學校護理班,李友茂還給她寄去了1000元學費。這些同心縣的孩子們,像親人一般。
人回來了,心還在同心縣
發放完助學金,李友茂和隊友第二天就離開了學校,坐車前往銀川,眨眼就飛回福建,仿佛做了一場夢。
在寧夏一年,喜歡攝影的李友茂把2T的硬盤裝得滿滿的。回來后,他花了一年時間整理、籌備,舉辦了《心疼•同心》攝影展,在泉州各縣市巡回展出了7次,分享自己在寧夏支教的點滴。
之所以取名為《心疼•同心》,李友茂解釋說,在寧夏當地語言中,“心疼”有漂亮、可愛的意思,與漢語本意形成雙重含義,他既喜歡當地的風光和人物,也心疼他們要與惡劣的環境抗爭,寓在希望大家能過得更好一些。
攝影展展出后,李友茂不僅募捐到了8000多元來資助被拍的貧困兒童,還有不少人表達了想幫助孩子們的心愿。李友茂建立了“西北愛心團”微信群,不定期了解資助雙方的情況,幫忙協調溝通。
募捐之余,閑不下來的李友茂還干起了“微商”,幫貧困學生家賣枸杞。在支教期間的家訪中,他發現幾個住在清水河(苦水河)畔的學生家有種枸杞。當地傳統的買賣方式,等枸杞收成后,會有販子來家里收購。學生家長說,他們時常遭遇壓價,但自己出門賣也不劃算,一次挑200斤坐火車去西安,可能半個月都賣不到一半,費時費錢又費力。自己種的枸杞樹,一二十年的樹齡,枸杞有質量有保障,為何沒有銷路呢?李友茂讓學生家長在合理范圍內定價,按時騎摩托車到國道邊的鄉鎮寄貨,每一次寄50斤到泉州來,他親自推銷。這一賣,就賣出了近3000斤。
同心縣第五中學的校長評價說,李友茂的支教不單單是上一年的課,更給學校帶來了新的觸動。
李友茂說,自己付出的不多,感情無價,他在寧夏被當做了寧夏人,當成了同心縣人,雖然人回來了,心還在同心。
日前,同心縣向他發出了邀請,希望這個暑假李友茂帶著相機再回去走走,再拍拍這三年福建對口寧夏支援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