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博物館、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西街歷史文化街區……“多面”泉州,在“雙節”期間,能給游客們帶來怎樣的體驗?
在泉州木偶劇院,市民游客正在觀看木偶表演。(林勁峰 攝)
這幾天,記者采訪了青年、建設者、旅游達人等群體后發現,他們“打卡”泉州的方式不再淺嘗輒止于自然景區和城市地標,而是更渴望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更希望赴一場有溫度的旅行。
深度打卡 30名營地學員來泉“搜神”
“我們將在這座‘三步一古跡、五步一廟宇’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展開一場‘搜神記’。”前段時間,微信公眾號“706青年空間”推送了《十一營地:泉州搜神記,民間信仰人類學田野調查》一文,稱要在泉州開展一個以泉州地區的民間信仰為主題的營地課程,為期7天。
營地課程負責人楊樹說,此前,他們團隊決定做一個與民間信仰相關的項目時,曾在朋友圈里咨詢,結果許多圈友首推泉州,理由是此地為“中國的眾神之城”。為此,課程開啟。10月1日,30名學員奔赴泉州會合。之后,他們開展地毯式探尋,走進開元寺、府文廟、天后宮、關帝廟等寺廟宮堂,走入街頭巷尾,和本地群眾面對面交談,為主修課程《“半城煙火半城仙”——泉州民間信仰初探》及“民間妖怪研究、民間信仰與經濟變遷、宗教與神學研究”3個主題尋找鮮活、生動的調查素材。
“終于深刻感受到了‘走在泉州,你會看到落日后的眾神,你也會看到破曉后的眾生’的真諦了。”一名學員忍不住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作為負責人,提前3天來泉州踩點的楊樹,感受更深。他在朋友圈中發出的一條心得可驗證:方圓3公里內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儒教,在這千年歷史中,持有不同信仰的人,是如何打交道?“在泉州,不需刻意探尋,我也能和各種宗教文化撞個滿懷。這樣的方式,我覺得挺有意義,相信學員們也是這么認為的。”他說。
沉浸式打卡想再來泉州N次
提及泉州,城市研究策展人齊曉瑾曾說:“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從來都不在博物館里,而在尋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種至今猶存的氣質。”這種氣質,一直吸引著萬千游客慕名而來。來自廣西的旅游達人殷忠銀就是其中一名“粉絲”。
國慶前夕,他帶著7個好友自駕而來,開啟第四次泉州之旅。這一次,他當起了導游,帶伙伴們深入古城背街小巷,感受沉淀千年的文化,更感受原汁原味的市井煙火氣。“我迷戀古城的古香古色,迷戀西街原住民的怡然自得,也迷戀這里的姜母鴨、土筍凍、炸醋肉、五香卷、永春白鴨湯等泉州美食,同伴們也頻頻點贊。后來,我們還去了安溪感受茶文化。”殷忠銀開心地分享,“泉州是一座靜謐古早的寶藏城市,我還想再來N次。”
而在華僑大學醫學院研究生一年級學生丁飛艷眼中,泉州初印象,更像是作家舒婷《籍貫在泉州》中提及的“涼茶攤、扁食擔,碧綠的鹽水桃兒,澆了紅糖漿的熱豆花三分錢一碗的好時光”的樣子。
昨日,她慢游了中山路、西街、金魚巷,把感受記錄于日記中:大多數人講閩南語,老婆婆頭上戴著鮮艷的花,走起路來很利索;當地人對陌生人很有禮貌也很熱情,小事情都愿意幫忙;他們喜歡品茶,仿佛茶里加了糖。“9月中旬我才到華大報道,第一次邂逅泉州,感覺很不錯,像認識了挺久的朋友。”她說,以后有空了,還要深度游。
溫情打卡親人兄弟相伴游山看海
中秋、國慶“雙節”期間,福廈客專6標段項目的不少建設者的家屬,專程從武漢飛來泉州,與家人團聚的同時,也就近到石獅的寶蓋山風景區和紅塔灣海岸公園游玩。與之同行的,還有項目部的100多名同事。
在石獅寶蓋山風景區,爬山之外,大家認識還了解了南宋時期建設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標姑嫂塔;在紅塔灣海岸公園,大家盡情享受藍天白云、陽光沙灘,領略“紅塔夕照”。
項目部副總工羅長維看著身邊的妻兒,又看看正在燒烤的同事們,心里暖洋洋的。“平日里,大家忙施工、趕工期,這樣歡樂溫馨的畫面還真不常有。”他說,事實上,除了親情,許多人心里更藏著一份兄弟情誼,希望通過聚會的形式,讓友誼更綿長。“明年這個時候,許多人可能會到其他項目,下一次相聚不知何時會再有,所以這一次的景點游玩,更賦予了一份溫情。”他說。(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占雨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