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婚時自制家具門窗 巧手雕兩艘龍船模型
手工雕刻是李金針從小就喜歡的手藝。早在小學時,他會拿一個塑料罐打兩個孔,穿兩條繩子,加一根竹子,一個土味“二胡”便做好了,他便有模有樣地拉起來。中學時,他多次參加全省的航模、船模大賽還拿了獎。結(jié)婚時家里沒什么錢,他便自己制作了所有的家具,包括柜子、書桌、床和門窗,現(xiàn)在他和老伴仍在使用這些家具。
去年,鯉城浮橋街道要辦龍舟賽,請他幫忙制作兩艘龍船。他很誠懇地說,如果是用于比賽的龍船,他做不了。“比賽的龍船有嚴格的規(guī)格要求,我們自己做的工藝和標準都不行的。”李金針說,后來街道成立了浮橋龍船促進會,為了再現(xiàn)泉州古龍船,請他制作了兩艘龍船模型。
聊起龍舟習俗,李金針娓娓道來。他說,泉州的龍舟賽嚴格說起來應該叫“爬龍舟”,一船有20人,16名爬手、1人掌舵、1人打鼓、2人敲鑼。龍舟分公母,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母船”先下水,“公船”再陸續(xù)下水追逐。“我跑你追,不是比賽。”李金針解釋道。
龍船模型他陸續(xù)制作了四個月才完成,公母各一條,長1.4米,寬20厘米。現(xiàn)在這兩艘龍船模型就陳列在市區(qū)新門街郵政銀行2樓展示。
“偷師”制作多種樂器 自學自彈樂在其中
除了這些大件,李金針還制作過很多小物件。他家里掛著十幾件樂器,其中有9件是他自己制作的,包括二胡、吉他、板胡、月琴、雙青和笛子。他說,從泉州影劇院電影放映員的崗位退休下來后,他就開始鉆研樂器。每次制作前,他會先到樂器商店里看看樣式,重點是看看尺寸。然后再回家買材料制作。“做一把樂器大概要一個月,要重點記住各個零件的部位和尺寸,否則音色就不準。”李金針說,所有的樂器他也都自學自彈,彈得不好,但也是一種樂趣。
現(xiàn)在,李金針正在給社區(qū)的舞蹈隊制作錢棍舞的錢棍。“這種舞蹈也是泉州的傳統(tǒng),類似于女版的拍胸舞。現(xiàn)在可查的錢棍舞的資料已經(jīng)不多,我也是根據(jù)一點資料一點記憶加一點創(chuàng)作來完成編舞和錢棍制作。”李金針介紹,傳統(tǒng)的錢棍是竹子做的,兩頭的鈴鐺各有兩個。他制作的是用木頭做的,兩頭各有六個鈴鐺,繪上彩條在兩頭綁上紅綢,美化了一下。“鈴鐺多了,打出來的聲音才響才好聽。”
受疫情影響,錢棍舞的編排放慢了,李金針說,他希望能盡快完成編排和排練,讓這一傳統(tǒng)舞種也能像嗦啰嗹一樣,再放光彩。
(記者 陳玲紅 莊麗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