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古城,向海而生。泉州古船在中國航海史上大放異彩,得益于泉州造船工匠的高超技藝。泉州古船建造技藝中最復雜也最關鍵的三項技術是“魚鱗搭接”“多重船板”和“水密隔艙”。“魚鱗搭接”與“多重船板”的建造技藝鮮為人知,瀕臨失傳。出身于泉州蟳埔造船世家的黃烏錐,對這兩項海船建造技藝并不陌生,其祖輩傳下來的“魚鱗冊”建造技法,正是包含了這兩種技術。
出身造船世家 傳承瀕危技藝
今年76歲的黃烏錐,從小便與船結下不解之緣。“爺爺開過船寮(即造船廠),爸爸是個造船師傅。”黃老說,12歲時他便拿著斧頭隨爺爺學習木船的建造和修補。彼時他住在蟳埔,有船造就造船,沒船造就出海,這段生活經歷讓他了解了海的“脾氣”,對他此后造船頗有幫助。
20歲那年,黃烏錐被泉州地方國營造船廠招收為造船師傅。在船廠,他不僅學習了大量的造船知識,造船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以前在家里造船都是出海捕魚用的小漁船、舢板,用不到‘魚鱗冊’這種建造技法。”黃老說,“魚鱗冊”建造技法包含了“魚鱗搭接”和“多重船板”兩種技術,它們相輔相成,對緩解海水沖擊、提升抗撞擊的作用明顯,這就如同為船只舉起一面堅盾,能夠更好地抵御風浪。
工作期間,黃烏錐先后擔任船體班組長、車間主任、廠長等職務。隨著職務的晉升,他的造船技術也更加純熟,他參與建造及修補的船有五十幾艘。
黃烏錐退休后在家制作古船模
“復活”宋代沉船退而不休發揮余熱
2003年退休后,黃老總是想找點事做,便拿起手中的工具,制作船模供朋友收藏。2013年,朋友的一句“你為什么不嘗試著仿造后渚港宋代沉船”激起了黃老的靈感——用船模“復活”宋代遠洋海船。
下了決心后,黃老立即著手準備,先是查找當時繪制沉船的線型數據,并尋訪參與挖掘沉船的同事,然后按照比例繪制圖樣。制作船模雖不用如大船一般要經過400多道工序,卻也要經過繪圖、放樣、搭建等繁瑣的工序。歷時5個月,他制作的第一艘后渚港宋代古船終于完成。
此后幾年,黃老仿造了不同比例的宋代古船,這些船模除了被業內愛好者收藏,還被許多博物館收藏展覽。“我想還原閩南地區所有古船的模型”,眼看傳統造船技法鮮有人知,而掌握技藝的老師傅又大多作古,黃老希望能用古船模提醒世人不要遺忘這門技藝。
與華光礁I號結緣古稀之年接受挑戰
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黃老和兒子黃東偉應武漢理工大學船史中心的邀請擔任“華光礁I號復原船”總建造師。據了解,“華光礁I號”古沉船位于永樂群島南部,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六層船殼板的古船,印證了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刺桐港建造3層到6層重板結構的遠洋海船”的信息。父子倆召集了一批福建船匠,組建起復原船建造團隊,在廣州開料,在海南建造。2018年中國南海博物館開館,這艘復原船作為博物館內最大的展陳品正式面向公眾展示。“這是國內第一艘真正運用水密隔艙建造技法以及瀕臨失傳的魚鱗搭接、重板工藝、掛鋦工藝復原的福船!”在看到“華光礁I號”沉船復原船后,武漢理工大學船史中心的多位專家學者驚嘆道。
而為了更好地讓古船模型制作技藝得以傳播,黃老一直在努力。如今在泉州海交館、泉州市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院、中國南海博物館等博物館中,均能看到他制作的古船模型。(記者 蘇瑋杰 王柏峰 通訊員 王湘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