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條街巷已動工,玉犀巷、花巷、帽巷、螺珠巷主路面建設基本完成
古城街巷提升工程事關文化傳承,百姓民生。為實現古城活態保護、改善人居環境,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今年下半年,泉州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點”要求,實施古城街巷市政管線綜合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對29條古城背街小巷進行綜合提升。
作為泉州市2020年度重點項目之一,泉州古城街巷市政管線綜合提升工程位于鯉城古城核心區,29條街巷均為泉州古城傳統的生活街區,是古城“三片一線”保護的重要地段,總長7.14千米,改造內容包括道路提升、給排水綜合管線提升、電氣工程提升、照明工程提升,以及古城街道雨污分流、防洪排澇能力提升等。目前,累計開工建設22條街巷,完成街巷改造1800米。
帽巷主路面施工已基本完成
多方發力全面推進 22條街巷開工建設
古城街巷市政管線綜合提升工程,對泉州古城的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得到泉州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8月20日正式啟動“古城項目百日攻堅”。8月22日,承天巷、玉犀巷作為試驗段先行組織施工;9月12日古榕巷、花巷開工建設;9月19日濠溝墘和舊館驛兩條街巷開始施工。
據了解,被納入古城街巷市政管線綜合提升工程的29條古街巷包括花巷、通政巷、古榕巷、玉犀巷、新路埕、許厝埕、承天巷、濠溝墘、象峰巷、三朝巷、舊館驛、奎霞巷、鎮撫巷、敷仁巷、會通巷、帽巷、螺珠巷、奎章巷、圓石巷、金魚巷西段、井亭巷、井亭巷支巷、金釵巷、新府口、后巷、溝尾下、臺魁巷、爐下埕、裴巷。目前累計開工建設22條街巷,已基本完成玉犀巷、花巷、帽巷、螺珠巷4條巷主路面建設,完成街巷改造1800米。
各街巷根據定位實施差異化施工方案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位于古榕巷的項目現場,工程人員正在進行地下管網的鋪設。9月12日起,工程人員開始進場施工,他們將在管道內鋪設通訊線路和電力線路,后期還將鋪設燃氣、自來水等管道。“這叫打樁隔離槽,是我們的施工創新發明。施工前先在街巷兩側挖開兩道隔離槽進行打樁,既可以保證主路面正常通行,也能減少對兩側房屋的影響。”泉州古城街巷市政綜合提升工程項目經理李思達介紹。
記者獲悉,花巷、承天巷等14條街巷為重點提升項目,將發揮西街以南區域的防洪排澇功能,梳理交通節點,提高通行能力,完善市政設施,提升居住環境;會通巷、帽巷等15條為一般提升項目,主要解決雨污分流,梳理電力電信等架空線路。在標準工藝流程前提下,不同街巷將根據各自特點,實施差異化的施工方案,做到因“巷”制宜。
每條巷設“街巷長”改造下足“繡花”功夫
在29條街巷的施工中,最為狹窄的是帽巷,只有近90厘米寬。在不到一米的巷子中開展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帽巷改造可謂下足“繡花”功夫,為節省空間,施工中采取了很多創新措施。一是創新采用管線立排法,將雨水管和污水管立排,即雨水管置于污水管之上,在檢修位只建一個檢修井,在井內再挖一個小型檢修井通到污水管,形成“井中井”“蓋中蓋”,方便后期維修或施工。二是預留的電力管道和電信管道立排,減少占用空間,解決街巷通道空間不足的難題。而由于街巷窄,施工中主要采取小型鉤機、小型三輪運輸車等“微縮版”施工設備。
李思達介紹,針對街巷兩邊商戶密集、人流量大等情況,項目采取“不擾民、少擾民”的作業方法,分段推進,及時回填,鋪設臨時便道保證居民出行。“我們不僅追求工期效率、項目質量,而且注重對古城歷史文化的保護,細心呵護古城的一草一木,留存古城風貌。”(記者 張素萍 通訊員 施遠圻 魏亞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