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12月9日訊(閩南網記者陳玉玲 吳圳烽 文/圖)說起腸鏡和胃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恐懼。在人體所有腫瘤類別中,消化道的占了一半以上,最常見的是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腸癌、膽囊癌、胰腺癌等。這些可怕的病癥,其實都需要腸鏡、胃鏡、彩超、CT等檢查來幫助診斷。
今年49歲的黃子成,是泉州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的主任醫師、消化科副主任兼內鏡室副主任。從業28年,經驗豐富的他是消化及內鏡檢查的“一把手”,每天都要跟這些疾病打交道。內鏡檢查引入急診后,他和他的“武器”從死神手中救回了很多人。
比起治病救人,黃子成還一直致力于做“早診早治”科普,希望能喚起大家對內鏡檢查的重視。“愚蠢的人制造疾病,普通的人等待疾病,聰明的人預防疾病。”黃子成說,早診早治更健康,汽車要保養才能走到100萬公里,人要保養才能活到100歲。
人物名片
黃子成,泉州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消化科副主任、內鏡室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設備研發協作組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消化道疾病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心身專家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內鏡學會常務委員,福建省內鏡學會胃食管靜脈曲張組副組長,福建省食管癌早診早治促進聯盟副主席,泉州市內鏡學會主任委員、內鏡質控中心主任,泉州市消化病學會副主任委員。擅長消化系統危重病人的搶救:如重癥胰腺炎、急性中毒、上消化道大出血等;擅長內鏡下各種診治:消化道早癌的診治,食管支架、結腸支架置入術,消化道大出血鏡下止血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套扎、硬化劑及組織膠注射術,食管胃內異物取出術、胃腸造瘺術,消化道息肉切除術等。
爺爺是中醫上大學和女生說話會臉紅
黃子成的老家在南安,他爺爺是當地頗有名望的中醫。父親十幾歲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家里留下了很多中醫書籍和一堆學習筆記。小時候,黃子成很喜歡讀書,經常翻看這些醫學書籍和筆記。晦澀的醫學知識,他看不懂,不過爺爺工整的字跡令他印象很深刻。
也是從那個時候,他對醫生這份職業有了懵懂認知。
讀到中學時,黃子成就立志長大后要當醫生,并如愿考上福建醫科大學。上個世紀80年代的福建醫科大學,大家都喜歡泡在圖書館里,大學圈里常調侃醫學生是“書呆子”。日常課程安排得很滿,黃子成每周末都泡在圖書館里,性格內向靦腆,看到女生多說幾句話都要臉紅。
他曾洗衣機都不會用35歲成為行業帶頭人
1992年,黃子成畢業后加入泉州市第一醫院內科,成長迅速,35歲的時候已經是消化內科的行業帶頭人。為了跟病人、同事保持良好的溝通,他強迫自己多說話,性格逐漸外向,口才也越來越好。
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完全不懂得如何過日子,曾經連洗衣機怎么用都不曉得。每天早上8點開始上班,當時作為住院醫生的時候,遇到值班,他要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12點,連續工作28小時是常態。
一天24小時,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醫院里,也遭到愛人溫柔的“抱怨”,吐槽他“把家里當旅館”,只回家吃飯、睡覺。雖然嘴上抱怨,家人對他的工作還是很支持。黃子成對醫生的這份堅持和熱愛,也深深地影響了家人。三年前,兒子填報高考志愿時,也選擇了從醫。
科室有近百醫護人員他個人門診量年均破萬
對消化內科醫生來說,腸鏡和胃鏡是他們工作的“武器”,也是他們診斷疾病的第三只“眼睛”。這些電子內鏡就如同相機一樣,進入人體消化道后能傳回里面的情況,醫生要仔細觀察里面的病變情況,為病人提供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黃子成所帶領的消化內科和內鏡室有近百名醫護人員。目前他的個人門診量每年均突破1萬人次。在內鏡室里,他和團隊每天也很忙碌,平均每天要做200左右人次的內鏡,甚至更多。忙起來的時候,他們常常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甚至連廁所都來不及上。
張開雙手,黃子成的手掌和指關節上布滿了厚厚的繭,這是常年給病人做內鏡留下來的痕跡。黃子成說,給病人做內鏡是個細致的“體力活”,就像農民伯伯拿鋤頭,如何發力、用多少力都是有講究的,既要讓病人不痛苦,又要觀察仔細及不發生并發癥。扣掉前面的準備工作,每個內鏡檢查下來,順利的話差不多要20多分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內鏡檢查過程還能做很多手術,比如切除消化道早癌、腸道息肉、粘膜下的腫物、解除消化道梗阻、內鏡下止血等,這些手術做下來耗費的時間更多。
內科醫生不容易要練就“六脈神劍”
“作為消化及內鏡醫生,不僅要懂內科知識,更要懂得消化內科的??浦R。鏡下治療要求有外科的手術治療、肝膽胰疾病治療,放大內鏡下要鑒別良惡性腫物,超聲內鏡下要判斷腫瘤浸潤深度。”黃子成說,想要當一名消化內科醫生,需要掌握好以上六方面知識,他把這些稱為“六脈神劍”。
為此,他對科室內的醫護人員和自己培養的研究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當醫生不進則退,黃子成經常也到上海、廣州、歐洲、日本等地學習進修。
搶救急重癥病人
被稱為“救火隊長”
急診內鏡,救人一命。發現早癌,利民利國。除了日常的治療,內鏡檢查還被廣泛用于急診。所謂急診內鏡,就是要在短時間內,給危急危重患者做內鏡檢查或者治療。
小孩子吞下了紐扣、電池、玻璃珠、硬幣,消化道大出血、氣管異物、腸梗阻,這些都是急診里常見的突然情況。黃子成和他的內鏡檢查設備時常出現在ICU、急診室里,參與急重癥病人的搶救。
黃子成(左)在跟同事討論治療方案
2017年春節,黃子成從臘月二十八一直忙到正月初七,做了24個急診內鏡,除夕夜還在搶救病人。為此他專門做了一個幻燈講座《時間都去哪兒?我的春節》。
去年圣誕節的晚上,他正在一院東街院區開會。晚上9點多,醫院ICU的一名病人因為肝硬化胃底靜脈曲張大出血病情惡化,心臟驟停,悲傷的家屬打算放棄之際,開完會的黃子成得知情況后急忙趕到現場,讓病人家屬再等等,緊急給病人做了急診內鏡鏡上止血術,胃底靜脈曲張達4公分以上,可見一破口在噴血,通過鏡下注射組織膠成功幫病人止血。
消化道大出血是非常兇險的,病人可能因此休克,醫生需要在最快的時間里通過內鏡找到出血病灶,有的動脈出血點只有1到2毫米,非常細微。有的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曲張靜脈大出血。這些都很考驗醫生的基本功。50歲的惠安女長期酗酒,肝硬化大出血;安溪老奶奶緊急轉院,動脈大出血;病人因嘔血來做腸胃鏡檢查,在診室內不斷嘔血……這些危急的關頭,都有黃子成忙碌的身影。
急診的工作不分晝夜,忙到凌晨、深夜是常態。有次,黃子成在醫院搶救病人直到隔天清晨。早上6點多,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早起的鄰居已經在小區里鍛煉了,看到黃子成一臉詫異,以為他這么早就要出門上班了。
通過急診內鏡檢查,黃子成及其團隊每年從死神手中搶回成千上百的病人,基層醫院都稱他為“救火隊長”。
早診早治很重要醫生做了這些提醒
除了救治病人外,黃子成還在做著一項有意義的事業——健康宣講。
他說,想把“早診早治”的觀念帶給更多人,引起大家對內鏡檢查的重視。他的車上長期放著兩臺電腦,一臺儲存著自己做急診內鏡時的錄像,另一臺用來做課件、講課。他自己學習制作課件、剪輯視頻,做了很多科普材料,一有時間就到基層醫院、高校講座。
“消化道腫瘤占人體所有腫瘤的一半以上,一定要重視消化道檢查,很多人都是等到身體不舒服了才來就診,到醫院檢查已經是中晚期,非??上А?rdquo;黃子成說,泉州是食管癌、胃癌的高發地,大家一定要重視。腸胃鏡檢查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很多人聽到腸胃鏡就色變,其實現在的技術已經進步了,病人可以選擇麻醉胃腸鏡,來醫院睡一覺就做好了。在一些基層醫院,也能做內鏡檢查,非常方便。
“做了胃鏡、腸鏡,可以發現早期的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等。”黃子成說,早期發現可使用超級微創治療。大眾認知的微創治療還要切除器官,超級微創治療則是保留器官、切除病灶,比如食管病變,超級微創治療只需要切除上面的粘膜,術后只留下疤痕,食管結構還是好好的。
黃子成在給病人做腸鏡檢查
食管癌的前期沒有癥狀。相對于食管來說,食物就是“過路客”,喝一口水3秒鐘,吃一口干飯也不會超過10秒鐘。如果食管有腫瘤,要開胸把食管切斷,開腹把胃拉上去“補位”,做一次食管癌手術至少要7萬元到10萬元,且有后遺癥,經常反酸,很多人不能平臥休息,要一輩子坐著睡覺,非常痛苦。
那么,什么樣的人群需要做腸胃鏡檢查呢?黃子成介紹說,年齡超過40歲的,無論男女,即使此刻身體沒有不適癥狀的,都應該做腸胃鏡檢查,特別是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族腫瘤史、不良的生活習慣、本人有腫瘤史等人群。九成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癌變過來的,腸鏡檢查發現腸道上有息肉,切掉之后就不會癌變成大腸癌了。一些腸道光滑、光整的人群,只要五年或者十年再做一次。而胃鏡的話,如果檢查沒問題可以三年再做一次,如果有多發息肉、炎癥、幽門螺旋桿菌等的,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或一年內復查一次。
“天堂向左,醫生向右。”黃子成說,醫生的職責就是把病人從左邊拉到右邊,讓他們恢復健康,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重視內鏡檢查,早診早治,遠離病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